在写读后感时,关注语言的简洁性和表达的准确性是很重要的,深入的读后感能够引导我们探索更广泛的社会与文化问题,以下是会写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三体读后感优质5篇,供大家参考。

三体读后感篇1
看完后除了震撼还是震撼!
刘慈欣静心的为我们编织了一个世界,形形色色的人从我面前走过,整个宇宙展现在我面前。我看到了他们的生与死,我看到了宇宙的浩瀚与危险,看到了爱和恨,看到了时间的强大与无情……
大刘带给我的震撼不仅仅是他那恢宏的世界的.建造,更是他那冷静、直白而又严谨的文笔,令我重新思考了“人”存在的方式与价值,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宇宙的未来。
在理论上,人要历经两亿年才能进化成一个更先进的物种,我们现在使用的人就是远古时期猿人的大脑。那两亿年后,当人类的科技足以支撑人类自由遨游太空的时候,那时,我们是否会在几亿光年外听到另外一个声音、看到另外一个世界呢?我期待着……
我们生活在宇宙中,然而,宇宙中最轻描淡写的就是时间,几百亿光年的时间就可能变成几十天,那我们短暂的几十年不过是沧海一粟、白驹过隙罢了。
程心最后就差一步就能看到心系她几个世纪的云天明,可就差这一步,几百亿光年过去了,云天明终究是错过了。第一次快死之时,他送给了程心一颗星星,改变了程心的人生,几百亿光年后,在程心的星星上,程心又得到了几百亿光年前的云天明送给她的宇宙,得以安全无忧的生活。
感恩大刘的《三体》,让我有幸站在上帝的视角冷静公正的看宇宙的命运与各类人的命运,从而审视自己的命运。不管明天会怎样,我永远珍惜看重今天!
三体读后感篇2
看过《三体》的朋友都知道小说中有一群反人类的三体粉丝们成立了地球三体组织(eto),并将总部设置在一艘名为“审判日”号的大船上。但是后来这艘船在“古筝行动”中被联合国部队摧毁,头领伊文斯与船同没。
许多读者看过这个桥段之后,产生一些想法,“古筝行动”发起之时,智子已经到达地球,但是为什么三体人没有让智子通知伊文斯呢?眼睁睁的看着这么庞大且忠实的一个粉丝团被摧毁而毫无恻隐之心?
那么就让小新在这为您传到授业解惑一下……
纵观《三体》全文,三体世界对人类世界唯一有所忌惮的事是什么呢?答案是黑暗森林法则的相关知识。小说中明确写出的最后悟出黑森林法则的人就是逻辑,那么逻辑真的是地球上第一个知道黑森林法则的人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罗辑悟出的黑暗森林法则,是受到了叶文洁的启发,最基本的公理部分和最关键的两个概念“技术爆炸”和“猜疑链”都是叶文洁告诉罗辑的。能迅速的说出整个黑暗森林法则的理论基础,说明叶文洁是把整件事想清楚了的。
三体读后感篇3
科幻小说《三体》是比较火的一部国产科幻小说,我刚读完了第一部,简单谈谈对他的感悟。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部科幻小说,而更像是一部哲幻小说,通过末世状态来讨论哲学概念。
首先,三体问题是一个数学猜想,它是指三个质量、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都是任意的可视为质点的天体,在相互之间万有引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问题。现有的数学求解的答案依然是不可测。由此便引出了一个大问题,宇宙有规律吗?如果没有,那么宇宙就是混沌的,在一个混沌的宇宙中,一切就都是偶然的,那我们的出现就是个偶然,如果我们的世界本是个偶然,那么我们的未来呢?这实际上是小说设计的一个大背景,在第一部中作者的答案是什么呢?作者通过三体文明世界最后的计时钟摆给了我们一个选择,那个在倒计时星球毁灭的钟摆是对规律的渴望还是对混沌的畏惧呢?对这个一点也不科幻而且真实的有点可怕的背景你是否有点不寒栗呢?
不用害怕,上面那个问题太大了,现实世界最终答案还未定,也许有一天数学家与物理学家会给我们答案。但小说围绕故事主线展开更像是一场哲学的探讨。小说中对逻辑方法在认识论中应用的讨论:先普及一个知识,逻辑学中认为论证是有两个方法,演绎与归纳,演绎就是由一个真理论证出另一个真理,只要前置真理为真,而演绎方法是对的,那么结论就是真的。而归纳则举例论证,归纳结果是不保真的,他只是给出一个更为合理的结果。好了,知道了这个,我们就可以来看作者写的几次三体模拟游戏中的经历了。这五次游戏经历是物理学史的缩影也是逻辑法则在认识论中的应用。
第一次,周文王。
文王引导主角汪淼第一次进入三体模拟游戏中,给出了一个看似混沌的世界,文王给出了自己摸索这个世界(建立宇宙模型)的理论:阴阳二元论以及他的六十四卦(宇宙模型)。并通过后期墨子与伽利略的口说出了文王的逻辑方法,他是一种简单的观察归纳法,而归纳的结果归于一种冥想假设,这个假设仅仅通过简单验证就建立一个抽象模型,于是很快就失效了。这是早期物理学。
第二次,墨子。
墨子开始了更为细致的观察,并开始建立实体模型来验证其归纳的结果,但其模型的建立仍然是一种冥想的结果,只是比文王进步在建立了一个看上去更符合现实世界的模型,这个模型已初步摆脱抽象。但依然很快失败,因为这个模型的建立是忽略了观察中看似微小的现象-飞星的出现。至此,汪淼以中国为背景在游戏中的进程走到了尽头,似乎作者暗示中国物理学发展的停滞。
第三次,伽利略与格里高利教皇。
汪淼以哥白尼的名字再次进入游戏,带着三体理论来到教皇面前,伽利略介绍了他的方法,这时归纳法已经进化到观察归纳验证再归纳的阶段。但仍然没有跳出归纳的范畴,而教皇听完汪淼的三体论后就要烧死他的举动是在暗示中世纪宗教对科学的打压。
第四次,牛顿与冯.诺依曼。
这是由于汪淼带来三体论,或者说是三体问题后,游戏开始进入第二级,牛顿与冯.诺依曼登场了。牛顿为三体讨论带来了演绎论证的基础,前置真理三大定律与数学计算方法微积分,而冯.诺依曼要解决计算速度问题,他带来了计算机。这时论证方法已进入演绎时代。于是解方程是主要问题了。当然这次解方程没有成功是因为前置真理的缺憾(没有考虑引力摄动,因为牛顿不知道广义相对论)。前置真理不为真,演绎结果肯定错误。
第五次,爱因斯坦登场了。
他带来相对论,并对牛顿的三大定律进行修正,这下前置真理为真,计算工具也足够强大了,但是绝望出现了,三体问题依然无解。爱因斯坦绝望的说出,上帝是个无耻的赌徒,他彻底抛弃了我们。于是人们竖起一个墓碑,就是一个巨大的钟摆,来倒计时世界的毁灭,样式与伏羲竖起的钟摆是一样的,这似乎预示着人类从开始探索这个世界之日起就为自己敲响了丧钟。
于是游戏结束了,三体无解,世界最终要毁灭,那剩下的就是逃离三体世界。在一个我们既知理论体系里,最终证明三体无解。这个结论在我看来一点也不科幻,而是对现实世界的绝望的另一种表达而已。
关于宗教的讨论:在谈到宇宙起源时,作者首先明确支持大爆炸理论,指出哈勃红移以及3k宇宙背景辐射就是证明。但关于大爆炸的起点“奇点”之前的解释,作者通过红卫兵之口说出那是为上帝的存在留下了位置,并且说如果上帝是指宇宙之外的超意识存在的话,是不知道是否存在的。这给后面地球叛军中拯救派的宗教式崇拜外太空先进文明留下伏笔,因为他们认为外星人就是“主”。另外作者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在理论物理这个领域要想有所建树,需要一种宗教般的执着,这很容易把人引入深渊”。另外在庙堂外申玉菲的一句祈求“佛祖保佑我主脱离苦海”。说明作者的宗教观点:你既然相信上帝,就不要执着的去追寻他是否真的存在,也许当你发现他真的在了,你又要去寻找一个更高的不存在来寄托自己。一个无法证明是否存在的上帝才是真正的上帝。也许作者相信最终佛教才是终极问题的解决办法,当然是指佛教中蕴含的哲学理念。
关于人性的探讨:叶文洁所带领的地球叛军似乎有一点反社会心理,叶文洁是中产生的反社会心理萌芽。父亲的死,母亲、妹妹的背叛让她心如死灰,那时她是厌世。而大兴安岭农场的那次初恋爱人的背叛让她有了逃世的想法,于是她以一种出家的姿态进入了红岸基地。在基地中她收到了外星文明的信息时,如同一根救命稻草,又如同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一丝偶然的冲动让她按下了决定毁灭地球文明的按钮。叶文洁本身是有一颗善良的心的,甚至最后的决定目标依然是希望地球变得更好,但后期的心态的转变是受外力的影响,这种人性的转变是启示着人性本善的最终含义。
三体读后感篇4
前两天疯狂看书,把三体第三部一下子刷完了。这是我第二次看,第三部一直不想看,因为程心。
这两天看完之后,发现自己真的受不了程心所代表的价值观。第三部暴露了作者文笔的缺陷,因为角色太单薄,我使劲去理解程心最终也没办法。
人类被写成了一个脸谱化的族群,从多次对罗辑的态度转变,对三体世界的态度转变,写得略显仓促。虽然第三部很长,但有太多东西要写,反而不够丰满了。
程心就是因为不够丰满,让人无法理解。看完观后感就是,她一直把自己摆错位置,自以为是地为全人类选择所谓的爱。是,她只是历史的一颗棋子,但她不能逃掉因为名为大爱实为傲慢的决定导致太阳系人类灭绝的罪名。
因为执剑人的责任没尽好,她曾有过深度抑郁。可是作者写得太浅,这点所谓抑郁反而显得虚伪。真需要有功底,把这个人物立起来才行。
到最后和关一帆所谓双宿双栖,真的太仓促了,程心的形象濒临破碎。为什么能够突然从关心云天明到爱云天明又到和关一帆你侬我侬呢?真的是这样的观感。
最后,关于宇宙死亡和宇宙归零的脑洞,是非常有想象力的,但也太玄学了。不好写,也导致这个点写得不够精彩。
第二次看完三体,虽有遗憾,但真是影响我很大的系列。从三体出发,我看了太空漫游四部曲,非常喜欢这个系列,从而喜欢上克拉克,也认识了另外一个作者,阿西莫夫。看了他们好几本书,让我越来越能看到更远的星空和宇宙深处。
感谢三体,感谢大刘。
三体读后感篇5
最近在读一本比较流行的科幻小说《三体》,在西西河论坛上看到有人介绍,于是自己也从网上找出来看。现在,刚刚看完第一本,后面还有两本。估计再有一个月左右时间,也就看完了。这次读《三体》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激动。
到目前为止,《三体》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深邃。首先,三体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深邃难懂的天体物理学问题,尤其对我这样一个文科生而言。由这样一个问题引出的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文明,这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
第二,科学的发展是否有上限,人类对世界的探索和旅行能否突破太阳系的范围。小说的内容让读者对这样问题产生思考,作者的对科技的发展充满幻想,并非完全的胡说八道,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第三,我们的头顶就是星空,恒星之间漫长的.距离以光年为单位。
天体的诞生与毁灭以亿万斯年为记录。至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拥有生命的星球只有地球,而地球上拥有生命的时间也不过短短的数亿年而已。人类是否是宇宙的唯一宠儿,宇宙是否还有其他生命的存在?这种具有大众趣味的问题,也是吸引我的另一个原因。
合上书本,当我偶尔抬头仰望星空时,遥想到宇宙的漫漫无际和时间的漫长,相对于人类生命的短暂和渺小,内心中多少有些莫名的恐慌。它有时让我感觉,人类仅仅是宇宙的一个偶然现象,人类的存在相对于整个宇宙,并不比一个细菌更渺小。人类的生活空间仍只局限于地球的某些角落,对整个地球尚且不能完全了解。相对于茫茫宇宙,类似地球的星球数以亿计,几乎所有的都是荒凉冷漠的世界,或许这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地球迟早也将如此。
?三体》除了科幻之外,还有对人性的反思和形而上的思考。比如中红卫兵的无知和残暴、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以及人类对人类未来的绝望,远远超出了某些哲学或者社会学大师的思考。
我读初中的时候比较喜欢科幻内容的东西,但那时候资源匮乏,能够接触到的除了电视,就是几本过期很久的《飞碟探索》杂志。后来莫名其妙地报了文科班,逐渐地也就很少看科幻内容的文章。读科幻小说感觉和看穿越剧差不多,冗长而枯燥,味同嚼蜡。但内心深处,还是对科学充满好奇和敬畏。《三体》小说给了我更多思考。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