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的过程,就是在追溯阅读体验如何重塑情感认知的轨迹,很多时候,读后感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梳理书中逻辑,以下是会写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书评与读后感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
书评与读后感篇1
细细口味了澳大利亚著名作家考琳。麦卡洛的长篇小说《荆棘鸟》,富有诗意的环境描述,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美丽而凄婉的感情悲歌,这一切深深地吸引了我,也打动了我。但是读后感触最深的还是那种痛,那种无奈,那种由于自己造成的无奈,正如荆棘鸟,之因此会痛就是正因自己找的荆棘。
其实这种痛我们从作者的开卷语中就能深深体会,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棘刺上,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问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完美的歌,曲终而命竭。
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正因最完美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反正那个传说是这么讲的。每每回味这段话,总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小说是一个经典的感情故事,之因此经典,也许是正因这是一个感情杯具——从两人(拉尔夫和梅吉)相遇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的杯具。
在我看来,《荆棘鸟》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鲜活的人物描述。从菲到梅吉,再到朱丝婷,作者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女生们或悲惨或坎坷的命运,以及内心痛苦的挣扎;从帕迪到拉尔夫,再到雷恩,展现了三代男生对爱不一样的诠释;从弗兰克到戴恩,最受宠的孩子被母亲极力挽留却被上帝愚弄……感人的感情从门第间展开,延伸到宗教,爆发在都市。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构思刻画方面所下的工夫。
书评与读后感篇2
看了路遥的人生之后,情绪有点沉重。有时候真的觉得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当我们旅途不顺时就应怎样调节;当我们应对这一系列的艰难抉择时,我们该怎样办;在一些诱惑面前我们,是否能够把握好自己。人生这条路曲曲折折,走得越长,我们从中学到的东西越多,领悟得越多。
?人生》一书叙述了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他与两个女人之间的事情构成了书的一个发展线索。我个人比较喜欢刘巧珍,她美丽善良、贴心,处处为所爱的人着想。当高加林是一个老师时,她站在旁边默默的关注他,虽然很爱他却不敢表达,觉得自己配不上他。当爱的人被人顶替了教师职位回到家种地时,看着他在山坡上拼命挖地把手弄伤之后,心里很心疼,给他送药水;当加林提着馒头到县城卖时,她在一旁悄悄的观察着他,心里很替他着急,当加林一个馒头都没有卖出去时,她帮他卖……这些行动都深深的打动了高加林,他俩开始谈恋爱。恋爱中,有一次他俩在草堆中谈话,巧珍对加林说“当我们结婚之后,我要让你像在学校一样,过星期天”,还有一次她到县城里看着爱人的被子薄,便说要给加林续棉花……这些我们都能够体会到巧珍对加林无私真挚的爱。对于巧珍,我是十分的佩服,一个女人到底有多大的胸怀才能够这样默默的付出,能够苦自己,却不愿意自己所爱的人受苦,处处为爱的人着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爱的人。
对于高加林我有恨也有同情。恨他无情的抛弃了真心真意他好的人,同情他来来去去最后又回到了黄土,落下一个不好的下场。他是一个才貌双全、文武皆备的高中毕业生,自信、有抱负、有思想,毕业后当上了民办教师,但是被人不公平的顶替了。他的心里很不平衡,是巧珍慢慢的安抚着他。给予了他无私的爱,让他感受到快乐。但是当他进城工作之后,渐渐的觉得自己与巧珍有差距,开始抛弃在农村的相好。记得那次巧珍到县城看他时,对他说他家里的猪生了十二个猪娃,被老母猪压死一个……他表现出反感,不耐烦,这预示着这段感情快走到了尽头。加上黄亚萍对他的热烈追求,他更是动摇了。黄亚萍是一个城里的女人,有知识有文化,大胆、开朗活泼,对高加林穷追不舍。她与高加林之间有共同的文学爱好,这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在这种状况下,最后高加林无情的丢下了巧珍,投向了那外一个女人的怀抱,我想换做此刻的一些人也会这样做的。但是就像我们说的一样,任何事情有得必有失,有人告发了他进城工作是靠关系。他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那片黄土地,所有的东西顷刻之间又没有了,原有的爱人早已离开,邻居视他为负心汉。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世上没有后悔药,一切已来不及,只能认命了。我们不能把这些全怪罪在他自己身上,造成这种结局的也有社会原因。我们应对他这种情景时,也不敢保证不会像他那样做。在现实面前,有好多事情是被逼无奈。
到此刻为止,看过路遥的好多作品,对《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感触比较深。作为一个南方人,不太了解陕北的文化底蕴。但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印象是很深的。《人生》给了我很多想法和启示,其中有句话个性好“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个性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是啊,人生这条路需要我们好好的走,要记得以前对我们好的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做事要凭自己的良心,不能被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变化,保留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在应对一系列艰难抉择的时候,好好的想清楚,不要伤害那些深深爱你的人,我们可能会失去一些机会,但是它还有可能会得到,有些人我们一旦错过了就不会再有。
书评与读后感篇3
翻到最后一页才感叹终于看完了。
本书一共二十章,在看前十章的时候内心极其痛苦,于是决定停下先去看一本其他的。起初不喜欢作者的咄咄逼人和自作聪明,但是题材是想要了解的类型,所以纠结着也就看下来了。看完其他的书再回来,发现后十章的感觉完全变了,不知是否也因为我的心情转换了。我觉得作者变了,或者说在记者这个职业上成长了。她会反思自己,会认识到以前自己的问题并且试图努力改正。她从一个冰冷的记者变成了现在有感知有温度的记录者。
因为赞同这本书里的一些内容而标记分享了格外多的段落。对于书的内容有些想法已经边看边写了,说说柴静吧。有天看着她的一句感慨突然就想,在人的身上所发生的一切分配果然都是均匀的,这一生你要明白的道理要经历的情感波动,该有的人生体验与感悟,已经全部明明白白的安排在你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柴静其实真的挺幸运的,被良师益友包围,看到她的问题没人逼着她一定要变成怎么样而是宽容,包容着她给她时间,让她一步步自己主动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成长这件事一定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够完成的,每一个人都处在变化之中,我也不该在没有了解她的时候就直接判定她就是如此不懂感恩不懂柔和的人。但其实每个人也都是她,谁会对听来的道理听来的劝解就直接乖乖遵从呢,谁不是撞了墙才知道找找是否还有其他的路可以走呢。时间还很长,成长慢慢来。
但真的挺难的,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这件事。希望在慢慢积累的经验中,能够学会温柔地看待每个人每件事。
有些乱,想到哪里说哪里了。
书评与读后感篇4
?羚羊木雕》是我从来没有读过的书,刚刚读这本书,就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了,以为是将一篇动物的作文,可是,读到里面,就发现是一本讲故事的书,我一下子被这本书中的故事深深吸引了,真是让我读了还想读啊!
?羚羊木雕》是张之路写的,张之路是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集团一级编剧、国务院授予的有特殊贡献的专家、中国少年先锋队全国工作委员会委员。曾获中国安徒生奖、国际安徒生将提名、开罗国际儿童电影节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中国图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中国电影华表奖等国内外奖项。
故事讲的是“我”把一只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家里最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了我最好的朋友万方,父母知道后,责备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方,又催促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我”以为万方会生气,会与“我”绝交,但是在风雨幕后却是一片晴朗的天空,在天空中闪闪发光。万方没有生气,却反过来安慰我,说没什么,别记在心上……
友谊是这样的神奇;眼睛看不到,手也摸不着,但是你的心可以感受到。当你遇到困难时,帮你解决困难的是和你最亲密的人;当你失败时,给你信心和勇气的也是友谊;当你成功时,与你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悦的也是你最好的朋友;这就是友谊!当你掉入水中的时候,朋友会不顾一切的去救你;当你取得好的成绩的时候,朋友已成为默默无闻的鼓励者。这些都是友谊!
友谊很神奇,也让我觉得友谊是多么的不可多得,我们马上就要和我们的母校告别了,与我最好的兄弟告别了,可是,我心中还是会永远记住母校,记住教过我的老师,和我最要好的朋友们!
书评与读后感篇5
打开《海底两万里》这一本书,我仿佛跟随着船长尼摩和阿龙纳斯教授踏上了那不平凡的海底旅程。一路上,我看到了海底世界的千奇百怪,也感受了每个人的细腻独特。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那“难以形容”的角色——仆人康赛尔了。
康塞尔只是一个普通的仆人,他认真地干着一个普通仆人所应该做的工作:为教授打点行李,整理文献,喂养动物,当听差、跑腿等。
虽说是仆人,但是,他和阿龙纳斯教授,却完全不似主仆。他不卑不亢,不因为对方是著名的生物学教授而卑躬屈膝,也不会逾越自己的本分。这既体现了教授对他的尊重,也体现了他自己的自尊。康塞尔虽说是个仆人,但他却和一般的仆人大不相同。他好学,认真,一丝不苟,正如他所爱好的分类学。他理性,严谨,做事考虑周全,而且是教授的好助手。教授和他可谓亦师亦友。
康塞尔对教授可谓是忠心耿耿,他多次解救教授于危难之中,甚至甘愿牺牲自己以保全教授的生命。在追逐“独脚鲸”时,教授在冲撞时不慎落水,他看到后,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试图解救教授,并在水中背着教授前进直到遇到了尼德。在“鹦鹉螺号”被冰山困在水下时,他和尼德·兰把所剩的最后一点氧气给了教授。在教授答应尼摩船长去冒险时,教授问他是否愿意一同前往,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教授去哪儿,康塞尔就去哪儿”。
自尊、严谨、认真、忠心耿耿,成就了平凡康塞尔的不平凡。
恐怕,这是凡尔纳为了给我们启示吧。一个人的身份可能是平凡的,但是他的内心可能是不平凡的,正如康塞尔。亦如《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他也只是一个农民,只受过小学的,但他同时又是“弄潮儿”,他村子中为数不多的“万元户”,是少数懂得关心他人的人。再比如现在的新闻经常报道的“扫地侠”。他们干的是平凡的工作,但在工作之外却是不平凡的。他们有的人练有一手的好书法,邻里称道;有的是捐赠了上万元的慈善大家,却深藏不露。他们是平凡的,但也是和康塞尔一样不平凡的。
“不平凡”正是藏在“平凡”中。康塞尔、孙少平、‘扫地侠’如是,我们亦如是。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