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写范文网 >心得体会

关于时代楷模的心得体会8篇

写体会之前一定要整理好自己的写作思路,这样写文章的时候才不会卡壳,小伙伴们在一些特殊事情上有了不同想法时,应当记录在体会中,会写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关于时代楷模的心得体会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时代楷模的心得体会8篇

关于时代楷模的心得体会篇1

亦师亦友 一身本领倾囊相授

多年过去了,本可躺在“功劳簿”上轻松度日的朱有勇一点都没改变,他一如既往地选择和团队并肩作战,并把更多的心血投入在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上。

“朱老师不仅是科学家,也是教育家。”团队成员魏薇告诉记者,团队每一个成员他都悉心指导。如果在工作中你出了错,他会“骂”你,但“骂”过之后就不记得了;如果在工作中你遇上难题,他会教你,但教过之后就不能再犯同样的错。

“朱老师的学生研究方向是在生物多样性的大框架下有着不同的领域,他会针对每个人的研究领域,制定专项指导。”团队成员杜飞回忆,她读博时有次在弥勒的葡萄园中做实验,寻找葡萄即使遭遇大雨也不会减产的方法,但总找不到原因。正烦恼时,朱老师来到葡萄地边,裤脚都没来得及卷就迈进地里,走到身边询问情况。“就这样,朱老师和我在葡萄地里试验了好几个小时,了之前的困惑。”杜飞说。

朱有勇下田和学生们一起干活不是新鲜事。“每年年底石林县的试验田里三七出芽时,朱老师都要呆上一段时间,和大家蹲守田边采集资料。”团队成员金怡吉说,从进入攻克三七连作障碍项目组以来,连续4年朱老师都和学生们一起,早中晚“三班倒”采集资料。

“大家要好好干,多在田里为农民解决问题。”在团队成员叶辰印象中,这是朱有勇常说的话。“只要老师没有出差,早上8点半到晚上6点,他一定雷打不动在办公室里。因此,做学生的更不敢有半分松懈,朱老师想到什么问题,就会主动找学生讨论,经常会进实验室亲自指导实验。他指导每一个学生都亲力亲为,不管硕士、博士,从不假手他人……朱老师的脾气很倔,可是在研究中,正是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性,将我们带往新的科研高度和崭新的领域。”叶辰说。

在团队建设中,朱有勇是一位仁慈宽厚的长者,非常注重对年轻科研人员的培养。几年前他用自己所得的奖金设立“朱有勇奖学金”,专门用于奖励云南农大的优秀师生,以鼓励他们刻苦学习、潜心研究、勇攀高峰。

“有什么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我们都愿意和朱老师沟通。”团队成员朱书生说,和朱老师一起工作了10多年,不知不觉中你就没有了与院士对话的压力、与长辈说话的拘谨,有的就是挚友之间的闲谈。他从小学聊到中学、大学,从校长聊到院士;在他心情好的时候,会和我们讲述他的过去、他的故事;在他心情不好的时候,他会吐露心中的不快、心中的烦恼和心中的忧愁。

关于时代楷模的心得体会篇2

最近,不少新闻媒体对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的事迹进行了报道,“女校长让16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感动无数网友。

张桂梅18岁就从东北到了云南支边。十几年前,她为了在贫困山区创办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像乞丐一样”满大城市四处化缘。后来,在政府帮助下建成了女子高中,面对学生基础较差、成绩提不上去的现状,很多老师都打了退堂鼓。最后留下来的只有8位老师,其中有6名党员,华坪女高的教学工作近乎瘫痪。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这些老师付出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硬是把女子高中的一本上线率拉到了全市第一,让孩子们考上了浙大、厦大、武大等名校。正如张桂梅所说:“我们这几乎是用命换来的。”

有诗曰:苔花如米小,清风送雨来;唯有多用情,涓滴助盛开。

作为从山村里来,经历过高考的孩子,看到这个故事,眼泪顺流而下,想说一句:感谢您用“命”生成1600多双“逐梦”翅膀。

苔花如米小——再“小”也有梦想

苔花常生长在山间岩石上,别小看这小小一朵米花,正是它们为山间岩石带来了生机。1600多个孩子,1600多朵苔花,1600多个梦想。在这1600多个孩子中,有的是孤儿,有的成长在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她们有着各种的不幸,但她们内心却都有一个想法:像“牡丹”一样去绽放。这愿望会比同龄人更为强烈,因为她们翻来翻去都还是在这“山”里。“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要保证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受教育,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山区孩子们的梦,也是我们的梦想,都记在党员干部心里。即使面对千难万险,为了这些孩子们内心的“梦”,我们也要如期交出好“答卷”。

清风送雨来——筑梦之路,风雨常伴

扶贫何其难。张桂梅的办学记,只是教育扶贫的一角。这样的“难”在磨砺、炼就着无数党员干部的决心和意志。顶着“风吹雨打”,做着为群众“春风化雨”的事。扶贫之路也是筑梦之路。客观世界绝不会因为面临的环境艰苦而让艰难困苦来得“少一些”,要想赢得梦想就要靠着一步一个脚印去筑就,就像张桂梅办学初期的艰难。幸运的是,张桂梅遇到了为人民筑梦的“人”。此刻,在这筑梦的路上,孩子们幸运的。除了张桂梅,还有一批批“筑梦”人,在为身边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这是因为党和国家是我们永远的“靠山”,9191.4万党员正在铺就这“筑梦”之路。

唯有多用情——情到深处,天地宽

“非行之难,终之斯难。”在办学最艰难的时期,张桂梅领着6名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我们宣誓,没宣誓完,全哭了。”在这一刻,他们从心里涌出来的泪水是对这誓言最深情的诠释,是要战胜这“难”不负期待的宣告。靠着这誓言所迸发出来的情怀,他们走出了低谷,硬是把女子高中的一本上线率拉到了全市第一,创造了让身边人赞叹的奇迹。“情到深处,天地宽”,就在于此,就在他们用情奋斗的身上得以充分展现。谁言情怀不恸天,誓将生命化作天。你看,7名党员就用“命”支撑起了1600多个孩子梦想中的“天”。也正因此情怀,才有了14亿个梦想驰骋在九州天地间。

涓滴助盛开——苔花“香时”,请不要忘记那“涓”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回到看看他们走过的路,张桂梅同志实现了作为一名党员的责任担当和普通人的人生理想,1600多个孩子也终于能翻越出大山,去追逐梦想,探索、成就更美好的人生。饮水要思源。待苔花“香时”,请铭记、回头看看在成长路上的那融进了汗水、泪水的颗颗“涓滴”。待明日,有号角吹响,国有召唤时,请也化作一粒“涓滴”,去滋养脚下的土地,去温暖身边的人们,去涌入时代向前的浪潮,一棒接一棒地让这“滋养”与“温暖”永远传递,不畏艰险地去跟随着这浪潮奔涌,让一代人更比一代人过得好,国运一代更比一代强。

高考,让人生无法忘却。今天又逢高考日,请勿忘那些曾为和正在为我们插上“翅膀”的人们。

关于时代楷模的心得体会篇3

护边员们每次巡逻靠骑牦牛或徒步行进,拉齐尼·巴依卡和其他护边员出门时都穿着厚棉衣。他说,山里面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夏季常常“一日过四季”,一会儿下雨,一会儿下雪,一会儿下冰雹,一会儿大晴天,如果天气好的话,巡逻一次需要一个星期,遇上差天气,则最起码半个月以上。

“护边是国家的事,也是牧民的事,没有国家的边疆和平,哪有我们牧民的幸福生活。”多年来,爷爷和父亲的教诲深深地印在拉齐尼·巴依卡心里。

20——年,作为护边员的拉齐尼·巴依卡有了新身份——全国人大代表。为了更好履行人大代表职责,拉齐尼·巴依卡去了很多农牧区走访。他说:“我们那里农牧民已全部住进安居富民房,每个村都有了幼儿园,孩子们能享受到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

谈到护边员的生活变化,拉齐尼·巴依卡说,10多年前护边补贴一个月只有150元,现在每月2600元。有的牧民老乡家里面有2个护边员,家里有了这个稳定收入也实现了脱贫。此外,现在县里所有护边员都享受到了国家惠民补贴、草场补贴、社保医保等,人们生活都有了极大改善。

一年下来,拉齐尼·巴依卡认为家乡的生态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以前这里有一些采矿场,灰尘特别大,很多牧场也被破坏了。现在根据县委的要求,矿场全都停产了,原来的采矿区都种上了牧草。”

另外,2018年他还参加了在北京、四川、陕西等省市举办的观摩活动,与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交流学习。拉齐尼·巴依卡说,这让他进一步认识到56个民族就是一家人,大家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们互相介绍各自的民俗文化传统,我还向大家表演了塔吉克族舞蹈,演唱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拉齐尼·巴依卡说,现在祖国发展日新月异,老百姓得到的实惠也越来越多,人们对生活都充满信心,“但我们要居安思危,护边工作一天都不能放松,我们每天坚持巡逻,保护好我们的美好家园。”

关于时代楷模的心得体会篇4

人生最快乐的事是什么?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看来,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迈进,不断出新成果,持续研究农业,就是最快乐的事。

“冬季马铃薯鲜薯价位高”“澜沧可以成为全国最早上市的鲜薯马铃薯产区之一”……2015年11月的一天傍晚,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蒿枝坝村一座普通的小院里,映着落日的余晖,朱有勇和团队成员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边吃饭边探讨如何帮助当地发展冬季马铃薯和冬早蔬菜产业。大家的话语,体现着一个高水平农业科研团队所具备的智慧、团结、包容的气质。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朱有勇团队在田间地头产出世界级科研成果,跃升为全国该领域的领军团队?走近他们,透过团队的成长之路,记者寻找着答案。

身先士卒 带领团队创造精彩

在人们眼中,朱有勇是有大智慧的人,特别是在团队建设上,他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为每一个成员的成长成才竭尽心力。他与团队成员数十年来同甘共苦,团结协作,结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在这样的团队里,我们收获的不只是科研成果,更多的是弥足珍贵的人生经验。”他的多位学生表示。

目前,朱有勇团队中,有教授、有博士、有硕士。这个团队把生物多样性研究演绎得分外精彩,多名团队成员成长为业内科研骨干,众多人才支撑着这个在该研究领域国内排名第一的领军团队。

把成功归功于团队,常怀感恩之心。在朱有勇看来,他所取得的成绩,除了是自己几十年坚持信念的结果,是学农爱农、潜心研究的结果,更是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的体现。“天时,就是党和国家重视人才和培养人才,尤其是省委、省政府长期给予我们研究团队的大力支持;地利,就是云南的地理地貌多样性、气候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生态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为研究工作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有利条件;人和,就是云南农大治学严谨、团结进取的团队精神,尤其我们这个研究团队,数十年如一日团结拼搏。而我,永远是团队中普通的一员。”朱有勇说。

“研究的头几年很难,昆明到石屏县的路不好走,路上就得花费几天时间。”团队成员李作森回忆,为了更好更快地搞实验,当时犹豫很久,团队买了一辆桑塔纳轿车。朱有勇带着大家每年往返石屏好多趟,一年就跑了10多万公里。“有了车以后他工作更加squo;疯狂squo;。”李作森告诉记者,好几年春节的大年初三,他和朱有勇就驱车赶到红河试验田里,开始分析土壤、布局选种、施肥培育。“他白天泡在试验田里,记录作物长势变化。晚上就在试验田附近点个煤油灯,和大家一起研究探讨。”团队成员李炎教授回忆说。

关于时代楷模的心得体会篇5

2014年1月9日,当朱彦夫的大女儿朱向华从家中的一个柜子里翻出14本父亲的日记后,边读边流泪,她说:“我爸太不容易了,一辈子没享过多少福。他是严父,也是慈父。”

朱向华说,父母对他们要求很严格。记得有一年,他们兄妹六个到地里帮大人摘棉花、刨地瓜,但就是不让他们收花生,怕他们忍不住偷着吃。

“我妹妹当时很小,饿得实在受不了,把两个地瓜偷着烤了吃,后来被爸爸知道,狠狠批评了一顿,还让哭成泪人的妹妹把钱送到生产队会计手里作为赔偿。”朱向华回忆。

而在四女儿朱向欣的记忆中,母亲陈希永对父亲付出的最多,没有母亲,就没有这个家,就没有父亲的今天,“我妈当年很漂亮,很多人不理解她为啥能看上一个残疾人。”

记者了解到,朱彦夫跟妻子结识于医院。当时,朱彦夫正在沂源县东里医院住院,陈希永刚到医院工作不久,听说了很多朱彦夫的英雄事迹,敬重朱彦夫的同时,更是细心照料起他来。

后来,在他人撮合下,两人建立了恋爱关系,陈希永顶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勇敢地与朱彦夫结合在一起,从此,她悉心照料丈夫直至2010年去世。

“那些年,我爸带领大家整地、修蓄水池,双腿被沉重的假肢一次次磨破,我妈常常哭红眼为我爸包扎。”让朱向欣印象最深的是,母亲经常背着父亲去厕所,有时候背不动,就喝上一大口白酒,借着酒劲背起来。

“那几年,队里分鱼分肉,我们家都是最后一份,我妈没有半句怨言。”朱向欣回忆。

朱彦夫的儿子朱向峰告诉记者,那些年,他们家常年是吃地瓜干煎饼、地瓜玉米粥、地瓜秧小豆腐。而村里来了客人,一般都是他们家招待,最高级的菜是“全兔萝卜丸子”,野兔是他们几个孩子下套逮来的,但最后他们只能喝点汤。

“我们当时很不理解父亲,现在慢慢体会到父亲的良苦用心,父母用行动给我们作出了榜样,对别人要勇于奉献,对自己要严格要求。”朱向峰说。

1月11日上午,记者见到81岁的朱彦夫时,患有血栓、半身不遂等重症的他,说话有些含糊不清,需要家人在一旁“翻译”,他说:“我现在依然在挑战生命。”

是什么力量,使朱彦夫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向自己挑战,向人生挑战?是自立,是自强,是奉献,是责任……或许每个人的理解不同,但对人生的启迪,却是相同的。

关于时代楷模的心得体会篇6

为大力弘扬张桂梅同志的崇高精神,营造对标先进比实干、争创一流比贡献的浓厚氛围,近日,丽江市开展“六个一”活动,引导激励党员干部向张桂梅同志学习,坚守初心使命,为丽江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组织开展一次“开学第一课”活动。各级各类学校围绕学习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认真组织开展一次“开学第一课”活动。召开新学期第一次教职工大会,以“我向张桂梅同志学什么、怎么做”为主题开展学习活动,并将“学习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列为本学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举办新学期第一次主题班会,将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以及华坪女高精神播种到学生的心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组织开展一次帮扶慰问活动。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结合推进脱贫攻坚百日提升巩固行动,带着任务、带着问题深入“挂包帮、转走访”挂钩联系点开展一次遍访走访帮扶慰问活动,实地了解各项帮扶措施的落实,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提倡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开展一次自愿向张桂梅助学会捐款活动,帮助华坪县女高解决实际困难。

关于时代楷模的心得体会篇7

曾有企业开出10亿人民的高价要买朱有勇无农药的天然有机三七的技术,被朱有勇严词拒绝,却又愿意把这项技术免费让给当地的贫困百姓。在朱有勇眼里,科研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给自己谋利,而是让所有老百姓受益。从此,朱有勇就定下了谁都不许利用他的技术成果谋取个人利益的规矩。

是什么力量让一个人在数十亿的巨大财富面前不为所动?也许只有理想信念足够坚定的人才能做到。朱有勇的初心并不是为了研发出天然有机三七来谋利,而是他看到三七容易生病,常年困扰农民,为了帮农民解决困难而进行科学研究。在朱有勇看来,自己从来都只是一个会种地的农民,让自己深爱的土地长出健康的庄家才是他的奋斗目标,多年没有攻克的难题也没有让他放弃。如果选择放弃,在他那里只是没有攻克一个技术难关,但对很多农民而言却可能是困扰他们谋生的大难题。

曾经有一组数据显示,很多高考状元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大多选择了金融类或互联网专业,而选择医学和科研类专业的寥寥无几。在金融类和互联网专业的背后可能是更好的就业前景和将来更优质的物质生活,他们可能会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而选择医学类专业将来可能要常年站在手术台上,也许可能连休息和吃饭都无法保障,选择科研专业可能要做好此生默默无闻奉献一生的准备。

过去有“学而优则仕”之说,是因为过去最体面最优质的职业就是出仕,现在可以说出现了“学而优则商”之说,因为大家都在追求最优质的物质生活。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读书亦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好的生活,但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如果每一名具备高能力的人都在为自己谋福利,那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美好生活的重任又该由谁来扛?中国儿科哮喘界的知名专家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盛锦云教授,今年85岁高龄依旧坚持每天看40位病人,医院想让她多休息,一天只给她看10个号,但在她看来,看好一个就是造福一个家庭,只要她的身体条件允许,她都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关于时代楷模的心得体会篇8

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是典型的民族“直过区”,经济建设起步晚,整体受教育程度低,是全国扶贫攻坚工作重点县。2015年,中国工程院确定在澜沧开展定点扶贫工作。时年60岁的著名植物病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院士主动请缨:“我年轻,我来干!”他把院士专家工作站建在了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组,带领团队一竿子插到底,在这个寨子扎下根,一待就是五年。

冬季马铃薯和林下三七是朱有勇科技扶贫的重点产业示范项目。“冬春季节,北京各地餐桌上的洋芋丝,5盘中有4盘是云南产的”,从2013年开始,朱有勇带领团队利用澜沧“冬无严寒”的特殊气候条件,避开降雨导致的病害多发期,在云山村种植冬季马铃薯,因种植产地较少,冬季马铃薯鲜薯价位高;同时,朱有勇和他的团队调研发现,澜沧县境内有大面积退耕还林的思茅松,是三七等名贵中药材最适合生长的环境,针对这一当地区位优势,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项目组在澜沧县建立林下有机三七种植示范基地和育苗基地。如今,冬季马铃薯从最初100亩的技术示范推广种植到17000亩;林下三七从2亩示范扩大到了8000多亩,成为澜沧县脱贫摘帽的重要产业。

30多年来,朱有勇带领团队不断创新突破,从利用物种多样性创建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体系,到如今把生境多样性研究应用在三七、冬季马铃薯、早熟葡萄、冬早蔬菜等特色产业,每一项科研成果都让农民得到实惠。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传承和发扬朱有勇院士的精神,胸怀家国,脚踏实地,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时代英雄楷模人物事迹7篇

新时代楷模人物事迹6篇

时代楷模杜富国先进事迹6篇

关于时代的演讲稿5篇

关于小时代的演讲稿6篇

新时代是奋斗的时代心得体会8篇

全国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8篇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8篇

做新时代的爱国青年心得体会8篇

写新时代的心得体会精选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06471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