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写范文网 >心得体会

《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后感推荐5篇

观后感可以让我更深入地思考电影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在写观后感中记录丰富而深刻的个人感受,让我思考人生的真谛,会写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后感推荐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后感推荐5篇

《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后感篇1

其实每看完一集后,静心回想一下内容,总会羞愧难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从小就会背诵,但是不经历田头劳作的辛苦,怕是永远不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影片最起码告诉了我们在今后吃饭的时候一定要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在你品尝鲍鱼等海味的时候,要知道潜水员的工作之危险,在吃藕的时候也要想到那挖藕人的辛苦,在吃鱼的时候也要明白这可能是渔民苦苦等待数月的一次运气的成果。

其实能够有和自然接触的生活经历是幸福的。小的时候,爸爸总是要我去农村住段时间体验生活,那个时候不懂什么是生活,误把电视,干净的厕所和没有蚊虫的夜晚当成美丽的生活。幼小的年纪即被这些现代化的东西俘虏了,更可怜的是把这种俘虏还当作是一种享受。现在明白了爸爸当初的良苦用心,可是为时已晚,我这样一个没有多少在农村童年生活的人注定是一种不健全的人生。爸爸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从农村长大的他深深地明白那齐腿根深的泥土意味着什么。

我们这代人,最起码像我这样的人是无法挽回了,可是我们的下一代呢,他们连一个叫他们去农村体验生活的爸爸都没有啊。我们出生在高楼间,不知道邻里的热情,也不知道泥土的芬芳,不懂得协作的精神,更不明白取舍的智慧。占有的欲望充斥着我们的大脑,自私的念头无时无刻不在摧残我们的心灵,我们还能有父辈那种背朝黄天面朝土的质朴吗,我们还可以有收获的喜悦和感恩的心吗。想起了普利策克奖得主王澍提出的质疑“再过二十年,我们还能叫我们自己中国人吗,我们周围的一切都不是中国的。”是啊,我们甚至抛弃了养育我们千年的土地。钢铁怪兽的牢笼里的你我甚至已全然没有勇气去找寻我们自己本来的面貌。

一个怀揣设计大师梦想的我还在学生阶段,但是不得不去思考这个问题并尝试去寻找答案。

全剧的结尾说的好:“无论埋头种田,还是低头吃饭,他们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看着每一集结束时那些可爱的人自然而又真切的笑容时,才真正感受到中国人的伟大和智慧。苦难是一种磨练,是上苍的馈赠,而收获更是一种喜悦,是自然的礼物。

最后一集的张桂春留给我很深的印象,他似乎提供了一种答案。生活在高楼大厦中我们真的就不能重新拾回自我的本真了吗。自然总是无私的,只要你愿意投入她的怀抱,他必然会敞开她的胸怀给你最温暖的拥抱。

我又想起了我以前写过的一句话:“如果说土地是母亲的话,那么中华民族就是集体恋母的民族,男性坚强的外壳里是一颗温柔而善良的心。”我们的血脉里流淌着这样性格,只要我们愿意去拾回,就会有属于我们的明天。哀莫大于心死,我激励自己前行。

《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后感篇2

第一集里出现了“麦客”这个职业,之前只在书里看到过,所以对这一职业不甚熟悉,但我小时候的家乡有类似“麦客”的职业,都是远走故乡去帮人收获来赚钱,不同的是我家乡的这群人收获的是花生。姑且叫他们“花生客”吧。(当然我的家乡是没有这个称谓的)

中原地带盛产花生,且不像收获麦子的收割机出现得很早,花生在很长的历史中都只能靠人工从地下一棵棵刨出来。每年花生收获的季节,都有一群外乡人来到我的家乡,和“麦客”不同的是,她们都是女性。

?舌尖上的中国》里说善待“麦客”是祖辈的传统,而在我的故乡,这些花生客们能不能得到善待,纯粹要看主人的意思了。

姥姥姥爷心地善良,总是把家里能提供的最好的东西拿出来。而我记忆中最深刻的,要数天黑到看不见时,她们从劳作的地里归来,吃过饭后,洗洗漱漱,并坐在院子里一起聊天,她们会和妈妈一起聊起家中的情况,也会把家里的孩子和我作比较。现在想来,她们对家里的孩子也必是牵肠挂肚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也影响了农业的发展。近几年,出现了收割花生的“旋耕机”,不再需要纯人工收花生了,这些花生客们也渐渐退出了中原农业历史的舞台。

这一集里出现的另一种职业,我的家乡也曾经有过:赶蜂人。小时候家在学校里,学校离村庄都有一段距离,而学校周围却是大片大片的土地,每年的特定时期都会有养蜂人来到这里并用帐篷驻扎下来。他们通常是夫妻两个,而至于他们为何和我爸爸妈妈很熟,我因为年纪太小,已记不起来了,只记得他们会送成瓶的蜂蜜给我们,那时候,我们那里蜂蜜还没有普及,我们都不太知道蜂蜜怎么吃。对于他们的记忆,还有紫玉米,玉米大都是黄色的,可是他们却有紫色的玉米,他们把紫玉米给我们,说可以炸爆米花,妈妈带到姥姥家,用地锅炸爆米花,炸的时候威力很大,需要用很重的东西,压着锅盖,我记得最后好像锅都被炸烂了。《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个特写是煤气灶的牌子:君爱妻。我会浮想联翩,当年在我家附近驻扎过的养蜂人夫妻,是不是也是这么相濡以沫得恩爱呢?

而这些养蜂人也很久没有再来我的家乡了,大概是家乡种植油菜花的土地越来越少了。

有人说第二季很煽情,我却不这样认为,这是一档关注美食背后的文化的,人文情怀无疑是重要且精彩的。里面的一个个小细节,都会让我们想起很多自己脑海里曾有过的记忆。而且配音词都恰到好处,不会过于煽情,又能传达出很多意味深长。比如,最后一段的老华侨,“少年熬成白发,故乡变了模样,但各种老味道历久弥新”,这句平实的记录,却会让人想起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远离家乡后,故乡的味道也渐渐只存在在记忆中,如今家中祖父一代的人已经全部不在人世。上次回家,和爸爸说起修葺老家房子的事,我们商量着等爸爸退休,把老房子翻修一下,我和姐姐多年后寒暑假期间可以领着孩子回家乡看看,姐夫还美名其曰:让孩子到基层锻炼下。

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时回忆起的一些东西,敲键盘记录下,我怕会忘记。

《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后感篇3

守在电视机前涎着口水观看《舌尖上的中国》,看过也如同尝过一般,口齿留香,回味无穷。呈现在眼前的就是饕餮盛宴,却只能望梅止渴。但也可以让远在天边的游子也能共享妈妈做的饭菜。看后《舌尖上的中国》,最大的感悟有以下几点:磁性的解说,诱人的美食,美食的由来,美食与家的关系。

磁性的解说:“在这座繁华的大都市里,人们最怀念的还是记忆中的老味道,”随着这浑厚的男中音,让那些司空见惯的食物都鲜活起来,顿觉舌尖上的味蕾被激发开来,不自觉的口水都淌在了嘴角。每个字每句话都那么韵致得当,饱含着李老师对国家山川河流的热爱,用打动人心的低沉声音慢慢地叙说美食的来自不易和无处不在的奇妙历程。“自然食物是对人类最好的馈赠,五谷杂粮通过烹饪变得香而不油。”跟随李老师这娓娓道来,耳朵享受极了,通过《舌尖上的中国》,我成了李老师的音迷,心里平静而感动,随着他活色鲜香的叙述,也让心随之去到祖国的大江南北。

诱人的美食:

?舌尖上的中国》里每一道食物对我们在夜间(10:30)看电视的人群来说都是可口的美食,记得那晚上看到卓玛和妈妈寻找松茸,慢慢地也跟随着她们的脚步一起寻找,然后看着用酥油滋滋地煎制,真狠不得钻进电视机里面去偷吃几片,哈哈,偷吃过松茸,又跟着白马占堆一起冒险去偿偿野蜂蜜,看着那晶莹剔透地蜂蜜浇在一道道美食上,唾液就由喉咙一直漫延开来。吃罢甜点,老谭夫妻的`自制豆花又快出锅了,白白嫩嫩的,配以提神的香菜,清凉的薄荷,酥脆的花生,酸辣的泡菜,这就是最有爱的家常菜,就一个字:爽!!还有一道道焖煮炖的红烧肉,听着它咕嘟咕嘟的沸腾声音,看着它冒热气儿,视觉和听觉那享受真让人受不了,舔屏吧!吃货们!!

美食的由来:

面条,面包这些原来在我们看来多么容易得到的食物,但通过《舌尖上的中国》才明白是多么的不易,看到麦客要多么辛苦才能割下一亩地的麦子,这一亩地的麦子又要经过多少人的劳作才能成熟。麦子变成面粉又要多少道工序才能再变成可以食用的美食,感谢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和自然的馈赠。

看着莉莉爸爸钓跳跳鱼,那是何等的困难。每个爸爸都是爱孩子的,为了爱吃跳跳鱼的女儿,这位慈父居然也用好几年的学习练就了一手本领,用6米的钓杆仅用1/8秒的时间捕捉跳跳鱼。这就是满满的父爱,令人感动!!

我也算是从南闯到北,吃过老家地道的麻辣小吃,也吃过广味十足的南方菜,感叹做一枚中国的吃货是一件幸福的事。

《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后感篇4

?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播出便引起巨大反响,对于吃货的中国人,那更是垂涎欲滴。那只是一部纪录片,而一部美食的纪录片能让我们的味觉好像有了触感,那些碗里盘子里盛放的美食,不仅仅是供人饭食的菜肴,更是生活和物质文化的记录,那些小时候的菜肴放在镜头里,好像突然就能把人从钢筋水泥森林里,带进那个桂花开荷花香,满眼麦浪的田园生活,而在那个田园生活里,这些简单朴素的食物也能放出它的光辉。

同样是面食,你可以煮它,你可以包着菜包着肉煮它,可以煎它,可以炸它,可以蒸它,可以烤它,不同的做法,不同的味觉,不同的吃法,带给人对同一种面食的口感是迥然不同的。而《舌尖上的中国》做了这样的记录。不仅仅是在帮人回忆那些小时候的触觉,更像是在找那个年代的生活风味。

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了,早起送孩子去上学,路边随便买个豆浆油条或包子稀饭,自己上班吃饭,外卖也成了随便打发的午餐,但我们仍旧对那个吃不饱饭菜的年代,有那么一份衷情,那些妈妈亲手烧制的饭菜,可能我们再也吃不到了,经常吃的就是街边的外卖。而这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让我们开始怀念,怀念那个年代,那些个人,那些再也吃不到的味道。就这些,就这些味觉让我们怀念小时候的自己。

?舌尖上的中国》带我们重温那些记忆中的味道,它背景的音乐让我想到五谷丰登,想到收获的喜悦,想到辛勤劳动人们脸上的汗水,想到现在的食物是中华民族的变迁史。想到从古至今的人们,在食物饱含着的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后感篇5

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这样的道理,吃对中国人还说不仅仅是填饱肚子这么简单的事儿,它更像是一种仪式。

舌尖上的中国的主题不仅仅局限于向你介绍一种美食,更加深入到通过食物认识当下的中国人如何纠结于传统以及如何惊慌的面对发展。我在看第一季的时候饿了,第二季的时候直接哭了。这部纪录片的内容可能不算创新,因为拍摄美食的纪录片数不胜数。但是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局限于八大菜系,而是纪录每一个普通家庭对食谱的古老传承,体现出农业大国对家庭文化的重视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

舌尖上的中国每一个镜头质量都非常高,这是央视第一次用高清机器拍摄的纪录片。陈晓卿团队拍摄了近千个镜头,每一个镜头所选取的时间不过几秒,有一次为了拍摄一个要做4小时的菜,整整拍了28小时。频繁剪辑与精致的特写画面结合,使得整个影片非常的美,色彩斑斓,食物背景虚化的非常好。抖动的镜头更能突显纪录片的真实感,跟拍的形式使观众们身临其境。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影片的解说词十分简练。很多氛围都用音乐和音效烘托了起来,给观众很多想象与思考的空间。其实很多人类的情感并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出来的,100个人眼中就有100种哈姆雷特,人类的情感需要观众自己去领悟。这是一种艺术手法,这个片子没有意识形态的捆绑,正因如此,才把这个片子推向了国际化,这种不狭隘的创作手法才能被全世界认同与欣赏。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时代上的蟋蟀读后感通用8篇

关于中国的读后感5篇

丝网上的小花读后感8篇

美丽的中国读后感5篇

中国的现代史读后感5篇

读豌豆上的公主读后感8篇

美丽的中国读后感精选5篇

法制上的心得体会推荐8篇

拍小学三年级上的作文推荐7篇

写中国的演讲稿推荐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02321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