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教材和教学要求,提高对知识体系的把握和理解,通过编写详细的教案,我们能够更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和挑战,提高教学的应变能力,下面是会写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美术梨教案反思8篇,感谢您的参阅。
美术梨教案反思篇1
活动目标
1、尝试用点、短线和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现太阳散发的光芒。
2、养成大胆用色、均匀涂色的良好习惯。
3、学会用简单的线条或图案装饰太阳宝宝的脸,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装饰太阳。
4、在浸染、欣赏作品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5、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保持桌面干净。
活动准备图片ppt:
太阳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1.谜语:一个勤劳小宝宝,天一亮就上工,若有一日不见他,不是下雨就刮风。
让幼儿猜出谜底(太阳)。
2.出示图片ppt。
教师:“今天,老师就把太阳宝宝请来了,你们看太阳宝宝怎么啦?”
3.教师讲述太阳宝宝的光芒和笑脸到哪里去的故事。
教师:太阳宝宝身上本来有许多漂亮的光芒,就在来幼儿园的路上,他遇见了一位太阳公公,太阳公公年纪大了,身上没有了光芒,生病了。于是,太阳宝宝就把自己的光芒全给了他。
太阳宝宝的光芒给了太阳公公,他也就失去了笑脸。我们小朋友怎样来帮助太阳宝宝呢?
二、引导孩子欣赏画面,学习装饰太阳宝宝。
1.教师引导幼儿欣赏画面,说说:图上有什么?
太阳宝宝的`头发、眼睛、脸以及光芒是什么样子的?
2.师生共同讨论如何表现太阳的光芒,说说:你想画什么样的光芒,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用点、线、和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现,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回答,在视频上画一画,帮助幼儿学习装饰的基本方法。
三、交待绘画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先用笔勾画出太阳宝宝的基本形象,然后用蜡笔进行涂色。
2.鼓励幼儿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的太阳光芒和太阳宝宝的笑脸。
3.教师交待绘画要求,提醒幼儿选择鲜艳的色彩装饰太阳宝宝。
4.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大胆地在纸上进行装饰。
四、总结评价
小朋友们的小手真能干,给太阳宝宝穿上了漂亮的衣服,你喜欢哪个太阳宝宝,为什么呢?
师:太阳宝宝穿上了新衣服很开心,想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呢!
教学反思:
幼儿美术活动,是一种需要他们手、眼、脑并用,并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和从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用一定的美术媒介把它表现出来的操作活动。
美术梨教案反思篇2
活动目标:
1、尝试表现家人的五官特征。
2、感受一家人在一起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全家福实物照一张,幼儿人手全家福底板一张、水彩笔一支,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照片导入,说说什么是全家福?
看看这是什么?(引出全家福)
一家人拍的照片才叫全家福
2、和爸爸妈妈一起拍张全家福
你们都和爸爸妈妈拍过全家福吗?
今天我们要用一个新的方法来和爸爸妈妈拍全家福,想不想试一试?
二、教师示范
1、边念儿歌边示范,画出宝宝
先来看看老师是怎么拍全家福的。
宝宝先去找镜头,要记得给爸爸妈妈留位子哦,所以要坐在中间一点,脸蛋可别凑得太近,会挡住爸爸妈妈哦!不大不小正合适。
小脸蛋摆摆正,睁大眼睛看镜头,小嘴巴笑一笑,理理头发拍照啦!
宝宝找好镜头了,请上爸爸妈妈吧!
2、请上事先准备好的爸爸妈妈
咦?爸爸妈妈呢?原来他们还在整理衣服呢!我们快把他们请过来。
恩,坐坐好,笑一笑,准备拍照啦!茄子~
看,这张全家福真甜蜜真温馨。
三、幼儿操作(音乐)
陆老师的全家福拍好了,你们想不想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全家福?
那赶紧动手吧。记得把一家人都拍得美美的哦!
指导重点
1、照片的布局。
2、每个人的特色。
四、交流分享:说说讲讲我的全家福。
1、展示幼儿的作品
拍好全家福的朋友赶紧把照片送到老师这里来,我们要开摄影展咯!
2、邀请幼儿介绍自己的全家福
儿歌:“我爱我的家,一起拍照笑哈哈”进行点芝麻的游戏
3、可以请孩子们将全家福带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分享
活动反思:
每个孩子们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在平时与小伙伴和老师的相处中也会经常提到自己家里的家庭成员,例如:我妈妈昨天给我买了一个新玩具,今天我爸爸送我上幼儿园,我的姥姥生病了我去看他等等。虽然家被每个孩子所熟知,但并非每个幼儿都能表现得爱家庭,爱家人,有些甚至于因为家人的溺爱而变得大小不分,诸如此类小孩确实出现了很多,所以活动中不仅让幼儿观察人物的外表特征,分辨出每个人在家庭中的称呼,还让幼儿感受家庭的亲情,初步培养孩子爱家庭、爱父母,尊敬老人的情感。
美术梨教案反思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仓前的鱼米文化,激发幼儿织渔网的兴趣。
2.尝试利用本土材料麻绳大胆的编织渔网。
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体验编织活动的乐趣。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活动重难点:
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编织疏密、大小不同的渔网。
教会幼儿编织、打结的方法。
活动准备:
实物渔网一张;麻绳若干;事先画好的各种水里动植物图片;回形针一包;各种捕鱼撒网的ppt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播放捕鱼撒网的ppt图片)小朋友,这些人在干什么?他们是用什么来捕鱼的?你知道渔网有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2.师小结:我们仓前是个鱼米之乡,以前住在运河边的人就是靠捕鱼来生活的。捕鱼要用到各种各样的渔网,今天呀,我们就要一起来织渔网。
二、欣赏图片
1.引导观看各种渔网的图片。
2.启发幼儿本土材料麻绳编织各种疏密、大小不同的渔网。
三、学习织渔网的方法。
(出示实物渔网),快来看看,老师这里有一张网,是怎么织出来的?请一名小朋友上来一起和老师合作织渔网。先把麻绳的一端用手拿住,任意将每根麻绳两两打结,距离大小差不多。等第一层全部打完后,接下来的每一层要交叉两两打结,一直打完。最后打开就是渔网的形状了。
四、幼儿制作
鼓励幼儿利用麻绳两两合作进行编织活动,帮助个别能力弱的幼儿。
五、欣赏评价
将作品布置在特色区墙面上,将事先画好的各种水里的动植物用回形针张贴在渔网上,引导幼儿相互欣赏。
活动反思:
编织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今天的美工活动中我们的孩子是第一次尝试接触编织。因此,活动前,我进行了大量的铺垫活动。比如:安排了语言活动《京杭大运河》、生活活动《系鞋带》等,同时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教会幼儿各种打结的方法,以及和幼儿讲述一些以前仓前运河边人们捕鱼的情景。活动一开始,孩子们编织渔网的兴趣很浓,也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但到了两两合作操作的环节中,还是遇到了很多的困难。由于个体差异,有的孩子不怎么会打结,有的在打结的过程中把线理错了,渔网变成了一个个大洞,总是织不出满意的效果。时间一长,有的孩子就失去了耐心。看到孩子们的表现,我索性鼓励他们说,刚才你们的渔网其实很好呀,我们可以另外找线把大的洞补起来呀。于是,我把孩子们的半成品先张贴在墙上,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去编织,并挂上各种事先由他们自己画好的水里的动植物。由于美工活动比较费时间,一节课的时间总是来不及,所以我将活动延伸到区域活动中。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发现总有孩子围在渔网前看看补补,或是再去添画、做几条鱼。一个看似挺难的活动,就在这么不经意间成型了。
小百科:顾名思义渔网是捕鱼用的网,古代人使用粗布加上麻作为原料,通过捆卷的方法制成渔网。
美术梨教案反思篇4
教学目的:
暖色调的认识与运用。
激发幼儿感受不同的艺术美,体验作画的乐趣。
培养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
教学要点:
以棒棒糖的形态让孩子练习圆形的排列组合、互叠重复,同时认识、区分冷暖色彩,及掌握暖色的运用。
教学材料:
水粉颜料、水粉画工具、8开水粉纸。
教学过程:
1、观察与思考:观察图片中的树,树有哪些主要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树的特点,树干与树枝的关系)
2、认识暖色调:认识与发现暖色调的特点?暖色调有哪些颜色(红、黄、橙等)
3、作画提示:选择暖色调进行绘画,选用白色画树干,暖色画圆形练习,表现一颗很多棒棒糖的树。提示儿童注意圆的大小、疏密变化。
4、作业评赏:对主题突出,构思饱满,色彩对比强烈的作业给予表扬及鼓励。
教学反思:
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不同特点,给予每一位幼儿以激励性的评价,充分挖掘作品中成功的东西,给予积极的肯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手工活动的乐趣,从而增强自信心。
本文扩展阅读:水粉画是使用水调合粉质颜料绘制而成的一种画。其表现特点为处在不透明和半透明之间,色彩可以在画面上产生艳丽、柔润、明亮、浑厚等艺术效果。含粉对水色流畅的活动性会产生一定限制。
美术梨教案反思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通过封闭的曲线绘画大小不同的圆。
2、通过正确地旋转手腕绘画流畅的线条。
3、体验在音乐中绘画的乐趣。
4、鼓励幼儿乐于参与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在日常生活中观察鱼和水中的气泡,有认识圆的经验。
2、材料准备:水彩笔、音乐《水族馆》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提问:小鱼的家在哪里?小鱼唱歌有声音吗?小鱼是怎么说话、唱歌的呢?
小结:小鱼的家在水里,它非常喜欢唱歌,虽然你听不见它的歌声可是我们能看见它唱歌时吐出的泡泡。
2、教师师范绘画,幼儿观察。
指导语:今天,大鱼老师教小鱼学唱歌。大鱼老师说,谁吐的泡泡多就是歌唱得多。
示范绘画:
(1) 从一个点开始旋转手腕又回到原点,一个泡泡画好了。
(2) 泡泡有大的,有小的。
(3) 边画边说“圆圆的泡泡”。
3、幼儿在音乐声中进行绘画,教师指导。
(1) 鼓励幼儿多练习画圆。
指导语:请小朋友打开幼儿用书,大鱼老师说,谁吐的泡泡多就是歌唱得多。
(2) 引导幼儿画大小不同的圆。
指导语:大圆是一首长长的歌,小圆是一首短歌,画得特别流畅的圆是一首好听的歌。
4、作品交流分享。
分享评价:谁唱的歌最动听?
活动反思
?纲要》中对艺术领域中内容与要求其中一点为“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整个活动,给予幼儿 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美术梨教案反思篇6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方形,圆形和三角形。
2.通过游戏加深幼儿对图形的理解,体现同伴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教师用圆形、方形、三角形鱼图片个一张,三角形鱼图片十个,圆形鱼图片十个,方形鱼图片十个,活动场地上画好的大三角形,大圆形和大正方形,小鱼游的音乐。
活动过程:
1.课前律动。
师:小手拍一拍,小手放一放,小手拍,小手放,小手放在大腿上。
2.复习巩固圆形,方形和三角形。
师:小朋友们看这是谁呀?(出示圆形鱼图片)
师:这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小鱼呢?(圆形)
师:是由一个大圆和一个小圆拼成的,我们叫它圆形鱼宝宝(贴)
师:小朋友们再来看一看(出示方形鱼图片)
师: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呢?(方形)由一个大的方形和一个小的方形拼成的,我们叫它方形鱼宝宝(贴)
师:圆形鱼宝宝和方形鱼宝宝在水里游了一会,就遇到了它们的好伙伴了,你们瞧!(出示三角形鱼图片)这又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呢?(三角形)由一个大的三角形和一个小的三角形拼成的,我们叫它三角形鱼宝宝。
3.幼儿认识自己的鱼宝宝。
师:现在我们每一个小朋友的小椅子下面都藏了一个小鱼宝宝,现在老师请小朋友们把它拿出来,挂在自己的脖子上面(指导)
师:现在再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自己的小鱼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什么鱼宝宝,可以跟自己旁边的好朋友轻声的说一说(指导)
师:现在是不是每一个小朋友都知道自己是什么图形的什么鱼宝宝了,老师要来考一考大家了(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4.认识地面上大图形。
师:老师想请小朋友们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做“小鱼游”,小朋友们想玩吗?先跟老师来认识一下小鱼们的家吧。老师这里有三个大大的图形(带领幼儿一起认识)三角池塘,是三角形鱼宝宝的家,圆形池塘是圆形鱼宝宝的家,方形池塘是方形鱼宝宝的家,现在跟老师一起去鱼宝宝的家里参观一下吧!(放音乐)
5.游戏“小鱼游”
师:现在跟老师一起来做游戏吧!你们准备好了吗?(师念儿歌后,找出错误的幼儿给小朋友们看一看)
师:刚刚小朋友们找自己家的时候太慢了,小鱼们不高兴了,我们再玩一次,这一次,小朋友们找快一点好吗?
6.活动结束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跟老师一起游到外面去玩一玩吧!
活动反思:
针对小班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的特点,在经历了看看、说说、之后再进行玩玩,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再次兴奋起来。游戏“小鱼游”的创设,既与主题相符,又调节了幼儿的注意,同时,在小鱼回家(看图形找家)的过程中,幼儿再次巩固了对三个基本图形的知识,让幼儿知道要按照自己身上的标记找到正确的家,整个活动显得比较愉快、轻松。在刚开始的导入环节中,幼儿的回答并不在我的预想之内,我对幼儿的回答给于了否定,是反应能力不足导致的,而在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小鱼宝宝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每一个幼儿,可以多请几个幼儿说一说,也尽可能的避免了在小鱼找家环节中出现错误的几率。
美术梨教案反思篇7
活动目标:
1、大胆地运用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涂色练习。
2、能用多种方法包扎“糖果”。
活动准备:
各类糖纸、糖果、剪刀、胶水、纸巾、橡皮、常规用品、学生每人带一颗糖果。
活动过程:
一、引入主题
1、同学之间友好的互赠糖果,吃糖果。在音乐声中,学生们把自己带来的糖果送给自己的好朋友,并可以说一句祝福的话。
2、糖果吃掉了,还剩下什么呢?(糖纸)让学生们把刚刚剥下的糖纸整理平整。
3、看一看,糖纸好看吗?想一想,糖纸好看在哪里?有各种各样的颜色,美丽有趣的花纹图案。
二、幼儿欣赏和观察糖果的包装
1、欣赏各种包装的糖果。糖果都有哪些包装?包扎、捆扎、粘贴。
2、欣赏各种糖纸(平面、展开的)
三、幼儿动手制作
1、刚才好朋友送你的糖果已经被吃掉了,现在我们自己来设计包装一颗糖果回赠给你的好朋友吧!(你有很多朋友的话,可以多设计一些)
2、学生设计制作。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大胆涂色,尝试包扎糖果。比比谁的糖纸最漂亮,谁的包的糖果最精美。
3、展示、回赠。
活动反思:
在制作糖纸活动中,我会允许孩子们多制作几张糖纸,完成后,再开一个“糖果宝宝服装发布会”,让孩子们体验活动的乐趣。而第二个活动包扎糖果,我会鼓励孩子们先尝试用一种方式包扎糖果,交流后再用学到的喜欢的方法试一次,及时反馈,巩固所学,也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表现能力。
美术梨教案反思篇8
活动目标:
1.积极探索不倒翁,发现不倒翁不会倒的秘密。
2.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并大胆尝试动手操作,敢于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具:
1.不倒翁一个。
2.自制绘画图谱(不倒翁的组成原理6张)。
3.背景音乐《不倒翁》。
学具:
大小不一的不倒翁制作材料人手一份,橡皮泥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以猜谜的方式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应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听好了:
“圆圆的'身体左右摇,你推它来我推它,推来推去它不倒。猜猜看,是什么?”(幼儿自由猜想后,教师出示不倒翁)
二.初步探索不倒翁不会倒的秘密
1.师:对了,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它的名字叫不倒翁,谁知道它有什么本领呢?
根据幼儿说的本领教师进行示范。(比如它不会倒)
师:好,刚才小朋友说它不会倒,那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先把不倒翁摆正,这时候它是直直的,然后用手去点一下它。它就开始摇摆,可是它有没有倒呀?没有,它还是直直的。)
2.师:不倒翁真的不会倒,它一直是直直的,那小朋友有没有想过它为什么不会倒呢?不倒翁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呢,我们来一起拆拆看好不好(打开不倒翁)首先呢,它有一个圆圆的,滑滑的底部,那我们看看这里面是什么?哦,有一块橡皮泥,这块橡皮泥是粘在中间的对不对?那如果我们把它粘在旁边会怎么样,猜猜看(往一边倒,试验)证明不倒翁里面的重物一定要粘在中间。
3.师:把底部反过来,橡皮泥不掉,果果粘不紧,又会怎么样呢?(试验)证明:中间的重物不仅要粘中间还要粘得牢牢的。
三.幼儿动手制作不倒翁,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发现不倒翁的制作原理
1.师:想不想自己来做一个不倒翁呢?疑问1
师:讲解不倒翁的组成:一个扇形,圆圆滑滑的底部,还有一个重物,重物要放中间还要粘得牢牢的。
幼儿第一次操作完毕,将幼儿完成的不倒翁摆在前面,逐个逐个进行试验,检验幼儿做的是否成功。
(成功的不倒翁放在地上再次展示一次,师幼共同探讨为什么有的成功了有的没有成功。)
假设幼儿出现的状况:橡皮泥没有粘牢,橡皮泥没有粘在底部。(提醒幼儿,橡皮泥要粘住。仔细检查粘住了没有?)
为什么它的不倒翁有点歪我的不歪,站起来还是直直的?教师做实验,将橡皮泥紧紧粘在不倒翁的边上,幼儿观察。
实验证明:不倒翁里面的橡皮泥不仅要紧紧的粘住,还要粘在它的底部才行。
活动延伸:
师:好的,今天回家以后,请小朋友回去探索还可不可以用其他不同的材料做不倒翁?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既有科学的探索,又有动手制作,这样的活动孩子们都会比较喜欢、比较符合幼儿的兴趣。在活动前我认为不倒翁应该是小朋友生活中经常玩的一种玩具,不倒翁真勇敢,我们也要学习不倒翁遇到困难继续站起来的精神。让我们和你的小伙伴介绍下你的不倒翁吧。
小百科:不倒翁是一种古老的中国儿童玩具,最早记载出现于唐代。形状像人而在造形和重量上制成一经触动就摇摆然后恢复直立状态。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