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教师深入了解教育目标和学生的需求,以便制定适当的教学策略,在教案中,教师可能会考虑如何引入新知识、激发学生兴趣,以及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以下是会写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八年级鸟教案模板8篇,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鸟教案篇1
教学建议
1、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需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注意事项:定理中的平行线组是指每相邻的两条距离都相等的特殊的平行线组;它是由三条或三条以上的平行线组成。
定理的作用:可以用来证明同一直线上的线段相等;可以等分线段。
2、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推论
推论1: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记忆方法:“中点”+“平行”得“中点”。
推论的用途:(1)平分已知线段;(2)证明线段的倍分。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因为它不仅是推证三角形、梯形中位线定理的基础,而且是第五章中“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基础。
本节的难点也是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在认识和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在加上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两个推论以及各种变式,学生难免会有应接不暇的感觉,往往会有感觉新鲜有趣但掌握不深的情况发生,教师在教学中要加以注意。
教法建议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引入
生活中有许多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例子,并不陌生,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引入可从下面几个角度考虑:
①从生活实例引入,如刻度尺、作业本、栅栏、等等;
②可用问题式引入,开始时设计一系列与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概念相关的问题由学生进行思考、研究,然后给出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和推论。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推论。
2、能够利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任意等分一条已知线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3、通过定理的变式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本节学习,体会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和谐美
二、教法设计
学生观察发现、讨论研究,教师引导分析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2、教学难点: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四、课时安排
l课时
五、教具学具
计算机、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复习引入,学生画图探索;师生共同归纳结论;教师示范作图,学生板演练习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平行线?平行线有什么性质。
2、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
【引入新课】
由学生动手做一实验:每个同学拿一张横格纸,首先观察横线之间有什么关系?(横线是互相平等的,并且它们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然后在横格纸上画一条垂直于横线的直线 ,看看这条直线被相邻横线截成的各线段有什么关系?(相等,为什么?)这时在横格纸上再任画一条与横线相交的直线 ,测量它被相邻横线截得的线段是否也相等?
(引导学生把做实验的条件和得到的结论写成一个命题,教师总结,由此得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挂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注意:定理中的“一组平行线”指的是一组具有特殊条件的平行线,即每相邻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都相等的特殊平行线组,这一点必须使学生明确。
下面我们以三条平行线为例来证明这个定理(由学生口述已知,求证)。
已知:如图,直线 , 。
求证: 。
分析1:如图把已知相等的线段平移,与要求证的两条线段组成三角形(也可应用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得 ),通过全等三角形性质,即可得到要证的结论。
(引导学生找出另一种证法)
分析2:要证的两条线段分别是梯形的腰,我们借助于前面常用的辅助线,把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然后再利用这些熟悉的知识即可证得 。
证明:过 点作 分别交 、 于点 、 ,得 和 ,如图。
∴
∵ ,
∴
又∵ , ,
∴
∴
为使学生对定理加深理解和掌握,把知识学活,可让学生认识几种定理的变式图形,如图(用计算机动态演示)。
引导学生观察下图,在梯形 中, , ,则可得到 ,由此得出推论 1。
推论1: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再引导学生观察下图,在 中, , ,则可得到 ,由此得出推论2。
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注意:推论1和推论2也都是很重要的定理,在今后的论证和计算中经常用到,因此,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好。
接下来讲如何利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来任意等分一条线段。
例 已知:如图,线段 。
求作:线段 的五等分点。
作法:①作射线 。
②在射线 上以任意长顺次截取 。
③连结 。
④过点 。 、 、 分别作 的平行线 、 、 、 ,分别交 于点 、 、 、 。
? 、 、 就是所求的五等分点。
(说明略,由学生口述即可)
【总结、扩展】
小结:
(l)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推论。
(2)定理的证明只取三条平行线,是在较简单的情况下证明的,对于多于三条的平行线的情况,也可用同样方法证明。
(3)定理中的“平行线组”,是指每相邻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都相等的特殊平行线组。
(4)应用定理任意等分一条线段。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88中a组2、9
九、板书设计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82中1、2
八年级鸟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直译课文;加深对寓言的认识,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培养学生对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种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
教学重难点
1、古今异义的词语。
2、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3、寓言蕴含的道理: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
教学准备
收集韩非子以及扁鹊情况。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入境:“我能行﹗我一定能行﹗”
师:同学们,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下面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句话,请大家随着老师的板书大声读出来。(教师板书:“我能行﹗我一定能行﹗”板书完后,要求全班同学齐读两遍。)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古文《扁鹊见蔡桓公》,希望各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团结协作,积极探究,圆满完成本课学习任务﹗相信大家一定行﹗
二、 活动一:“我会说”
1、各小组同学将课前收集的有关扁鹊,《韩非子》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注明资料来源。
2、小组长指定一名成员宣读整理结果,其他成员可进行相关补充。
3、教师归纳整理。
(1)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孤愤》、《五蠹》、《储说》、《说林》、《说难》等篇。
(2)《韩非子》代表了法家思想。
(3)文化常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4)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时候人,著名的民间医生,是中医传统诊断的奠基人。四诊法:望、闻、问、切。
三、 活动二:“我能读”
1、小组合作,初读课文,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标注“腠、桓、还、汤熨、齐、遂”等字音。
2、学生听教师范读,进一步纠正字音,体会朗读节奏及语气。
3、各小组自由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如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男女生配合读、小组之间赛读等等。读完后展开自评与互评。
四、 活动三:“我会译”
1、明确目标。各组从文中挑出2—3个较难理解的句子,写在白纸上。
2、邻近两组交换“目标”,利用工具书,理解句子含义。
3、各组代表宣读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订正及补充。
4、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关键实词如“间、将、居、益、索”等的含义。
5、开展集体评议,总结。
五、知识巩固。
1、理清结构。
开端、发展:扁鹊和蔡桓公的前三次见面
高潮:两人第四次见面及扁鹊说明“还走”的原因
结局:桓侯病死
2、复述故事。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述课文。
二、引导分析课文。
1、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问题
(1)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了哪些话劝他及时治病?对扁鹊的忠告,桓公是怎样评论的?
扁鹊:君之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严重?
君之疾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1)扁鹊第四次进见时,“望”了桓侯一眼便“还走”时的内心活动。
(2)扁鹊第四次进见后,回家后的心理活动及做法。
(3)第四次见蔡桓公时,扁鹊为什么'还走'?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4)发挥想象力并讨论
提问:从扁鹊“逃秦”的决定,可以体现出他的什么特点?
明确:机警。
2、分析人物性格
(1)课文通过描写蔡桓公的言行表现了他怎样的人物性格
a“寡人无疾”:表现蔡桓公盲目自信。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表现蔡桓公固执主观
c“不应”,“又不悦”: 表现蔡桓公的讳疾忌医。
d蔡桓公“讳疾忌医”的结果是什么?
桓侯遂死
3、人物形象对比
扁鹊:医术高明、高度负责、聪明机警
桓侯:盲目自信、固执主观、讳疾忌医
由此可见:本文赞美人物是扁鹊,而蔡桓公是一个陪衬人物,他的讳疾忌医更反衬了扁鹊的医道之神,他的昏庸更反衬了扁鹊的智勇。
三、阐释主题:
讨论:蔡桓公最终因讳疾忌医而死,从他身上你能吸取哪些教训?
明确: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
切勿拒绝忠告,不可主观猜忌。
对待祸患要敢于正视,要防微杜渐(言之成理即可)
四、拓展思维
要求:(讲出)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讳疾忌医的经历,你是怎么做的?
五、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从中得到了许多启示,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能引以为戒,做到活学活用。
六、作业
就本文给你的启示写一篇读后感。
《扁鹊见蔡桓公》原文及译文
原文: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译文: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桓公面前站着看了一会儿,扁鹊说:“您有小病在皮肤的纹理中,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退出以后,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了,不及时医治将要更加严重。”桓侯又不理睬。扁鹊退出后,桓侯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桓侯又没有理睬。扁鹊退出后,桓侯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见桓侯就转身跑了。桓侯特意派人问扁鹊为什么转身就跑,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的纹理中,是汤熨的力量能达到部位;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是针灸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肠胃里,是火剂汤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管辖的部位,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问了。”又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桓侯就病死了。
《扁鹊见蔡桓公》复习笔记
一、文学常识
1、作者:战国末年韩国公子韩非,先秦法家学说代表人物,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其散文长于推论事理,词锋犀利,剖析入微,善用寓言说明问题,如“守株待兔”“郑人买履”“自相矛盾”等寓言故事为大家所熟悉。他与孟子、庄子和荀子,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
2、出处:《韩非子?喻老》 “喻老”: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
3、扁鹊:秦越人,战国时医学家,因医术高明被人以“扁鹊”称之。 起死回生、妙手回春
二、主要内容
1、层意:
第一层:(开头至“望桓侯而还走”),写扁鹊四次行拜见蔡桓公。
第二层:(“桓侯故使人问之”至“臣是以无请也”),写扁鹊对桓侯病情的分析。
第三层:(“居五日”至文末),写桓侯讳疾忌医而不治身亡。
2、中心:本文阐明了“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的道理。
3、启示:
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要像对待疾病一样,不可讳疾忌医,而应该虚心接受批评,防患于未然。
三、人物性格分析
1、扁 鹊——医术高明,尽职尽责,机警果断,认真负责;
2、蔡桓公——刚愎自用,讳疾忌医,蛮横残暴,固执己见。
四、通假字
1、“还”同“旋”,回转、掉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2、“汤”同“烫”,用热水焐。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3、“齐”同“剂”,药剂、汤剂。——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五、虚词
1、之
①桓侯故使人问之(代词。指扁鹊)
②君之病在肌肤/君之病在肠胃(助词。的)
③马之千里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八年级鸟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负整数指数幂=(a≠0,n是正整数)、
2、掌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3、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难点:
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堂知识使学生懂得任何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能利用事物之间的类比性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1、回忆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1)同底数的幂的乘法:am?an = am+n(m,n是正整数);
(2)幂的乘方:(am)n = amn (m,n是正整数);
(3)积的乘方:(ab)n = anbn (n是正整数);
(4)同底数的幂的除法:am÷an = am?n(a≠0,m,n是正整数,m>n);
(5)商的乘方:()n = (n是正整数);
2、回忆0指数幂的规定,即当a≠0时,a0 = 1、
3、你还记得1纳米=10?9米,即1纳米=米吗?
4、计算当a≠0时,a3÷a5 ===,另一方面,如果把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am÷an = am?n (a≠0,m,n是正整数,m>n)中的m>n这个条件去掉,那么a3÷a5 = a3?5 = a?2,于是得到a?2 =(a≠0)。
二、总结:一般地,数学中规定:当n是正整数时,=(a≠0)(注意:适用于m、n可以是全体整数)教师启发学生由特殊情形入手,来看这条性质是否成立、事实上,随着指数的取值范围由正整数推广到全体整数,前面提到的运算性质都可推广到整数指数幂;am?an = am+n(m,n是整数)这条性质也是成立的、
三、科学记数法:
我们已经知道,一些较大的数适合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有了负整数指数幂后,小于1的正数也可以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例如:0。000012 = 1。2×10?即小于1的正数可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位数只有1位的正数,n是正整数。启发学生由特殊情形入手,比如0。012 = 1。2×10?2,0。0012 = 1。2×10?3,0。00012 = 1。2×10?4,以此发现其中的规律,从而有0。0000000012 = 1。2×10?9,即对于一个小于1的正数,如果小数点后到第一个非0数字前有8个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个数时,10的指数是?9,如果有m个0,则10的指数应该是?m?1。
八年级鸟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的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压强概念。
教学难点:比值定义法定义压强。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教师引导学生实验
提出问题
两个指的受力有什么不同?
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观察两个手指的凹陷有什么不同?
和这个实验类似的情况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再看一个图片。
两个人对雪地的压力是差不多的,但压力的效果相同吗?
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带领学生分析
引导
上面这些现象都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关。
板书
第九章压强
第一节压强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首先让我们用实验来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觉得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什么?
那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分别研究两个因素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呢?
我们把压力作用面积叫做受力面积。
提供的器材有:小桌、海绵、砝码。
板书
一、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引导:
从刚才的分析可知,如果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大小,怎么办?
那要是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怎么办?在前面的学习中有没有能借鉴的方法。
非常好。压力和受力面积的比值可以定量的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我们给他起个新名字叫压强。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压强的单位:
国际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
将一张报纸对折一下,平铺在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 pa。
1 pa表示物体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进而形成压强的概念,并讨论了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和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事例。
八年级鸟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读读写写和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
2、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
能力目标:
1、 学习体会通过人物动作刻画形象、展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2、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
情感目标:
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重点难点:
重点:“背影”作为文章描写的对象在文中多次出现,尤以父亲为“我”买橘子而穿铁道、攀月台那个场面的描写为最详,是全文的重心所在,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难点:体会蕴涵在作者笔端的深深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谈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在当时和以后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读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这篇散文――《背影》。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1、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等。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发表在当时的《文学周刊》上。文章发表后,广为传诵,并一直作为语言教材。当年,朱自清先生逝世捕些中学生拿着报纸悲痛地说:“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可见本文的影响之大。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差使、狼藉、簌簌、迂腐、踌躇、拭、颓唐、琐屑、举箸
2、结合注释,理解下边词语的含义
狼藉、惨淡、勾留、变卖典质、赋闲、蹒跚、颓唐、触目伤怀、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琐屑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
2、学生自读,并圈点勾画本文中出现了很多的“四个、次……”
3、学生速读课文,讨论一下问题。
①文中出现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
明确:
文中四次写“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②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层意。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2―6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第2、3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第4、5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第6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7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③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的什么样的感情?(中心意思)
明确:
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五、作业
第二课时
一、细读文本,探究品味
有人说本文是很多的“四个/次……”构成,不知道你找到没有?
明确:四个“背影”;四次“流泪”;四句“话语”……
(一)探究“四个背影”
1、细读带有“背影”的句子,看看哪一个是重点写?并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 忆背影)
②“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绘背影)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别背影)
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思背影)
好处: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分析第二次背影的刻画,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父亲的背影的?
明确:
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课文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主要是背影的描写),于叙事中表现了父亲无微不至的疼爱儿子。
(二)品味四句“话”
作者的父亲在送儿子去车站的过程中,总共说了四句言简意赅的话。品味这四句话包含的情意。
明确: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不放心儿子,关心儿子)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怕儿子路上口渴,为儿子做事,体贴周到)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舍不得儿子)
4、“进去吧,里边没人。”(关心儿子)
由此看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与爱护。
(三)品味“四次流泪”
1、品读文中写流泪的句子,看看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①“——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奔丧途中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悲伤之泪)
②“——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车站望父买橘;感动之泪)
③“——……,我的泪又来了。”(车站找不到父亲的背影;不舍之泪)
④“——在晶莹的泪光中,……”(别后读父亲来信,再现背影;怀念之泪)
2、有人说,这四次流泪体现了“我”的感情变化,四次流泪分别是悲哀之泪、感动之泪、不舍之泪、怀念之泪,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并作出赏析。
3、作者当时对父亲的行为真的理解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这说明了什么呢?
明确: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说明朱自清当时对父亲的行为不理解,运用了反语的修辞表达了自己的懊悔之情。尽管作者有不理解父亲的时候,但是这并不妨碍作者对父亲的爱和怀念。
二、拓展迁移,交流收获
学习完本文,你学到了什么呢?(提示:从选材上,从语言上,从情感上,从描写方式上、从内容上皆可)
示例:
1、从主旨上:
2、从选材上:选取生活中的细节塑造人物形象。
3、从语言上:朴实的语言最美。
4、从情感上:感情真实最感人。
5、从描写方式上:白描的写法。
6、从角度上,新颖独特的“背影”
7、从结构上,以背影为线索,贯穿全文。
8、从人物的刻画上,细节描写之生动
9、从材料的剪裁上,文章详略安排恰当
三、作业
小练笔:写写自己的父亲。
八年级鸟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产生的条件,会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会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大小因素。
3.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以及大小和方向。
4.理解静摩擦力。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
学习重点: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μfn解决具体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静摩擦力的概念。
学习难点:
1.正压力fn的确定。
2.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的判定。
主要内容:
一、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滑动时,或者在另一个物体上有滑动的趋势时我们会感到它们之间有相互阻碍的作用,这就是摩擦,这种情况下产生力我们就称为摩擦力。固体、液体、气体的接触面上都会有摩擦作用。
二、滑动摩擦力
1.产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时,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相互接触、相互挤压、相对运动、表面粗糙。
①两个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摩擦力与弹力一样属接触作用力,但两个物体直接接触并不挤压就不会出现摩擦力。挤压的效果是有压力产生。压力就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也叫正压力,压力属弹力,可依上一节有关弹力的知识判断有无压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当一个物体沿另一物体表面滑动时,接触面粗糙,各凹凸不平的部分互相啮合,形成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即为摩擦力。凡题中写明“接触面光滑”、“光滑小球”等,统统不考虑摩擦力(“光滑”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③接触面上发生相对运动。
特别注意:“相对运动”与“物体运动”不是同一概念,“相对运动”是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以施力物体为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而“物体的运动”一般指物体相对地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3.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这里的“相对”是指相互接触发生摩擦的物体,而不是相对别的物体。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但并非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4.大小:与压力成正比f=μfn
①压力fn与重力g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它们在大小上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也可以毫无关系,用力将物块压在竖直墙上且让物块沿墙面下滑,物块与墙面间的压力就与物块重力无关,不要一提到压力,就联想到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认为物体对支承面的压力的大小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②μ是比例常数,称为动摩擦因数,没有单位,只有大小,数值与相互接触的______、接触面的______程度有关。在通常情况下,μt;1。
③计算公式表明: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只由μ和fn共同决定,跟物体的运动情况、接触面的大小等无关。
5.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的受力物体上。
问题:1.相对运动和运动有什么区别?请举例说明。
2.压力fn的值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吗?请举例说明。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有关吗?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相对运动的速度有关吗?
三、静摩擦力
1.产生:两个物体满足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有相对运动趋势时,物体间所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静摩擦力。
2.产生条件:
①两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
③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
所谓“相对运动趋势”,就是说假设没有静摩擦力的存在,物体间就会发生相对运动。比如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就是由于有静摩擦力存在;如果接触面光滑.没有静摩擦力,则由于重力的作用,物体会沿斜面下滑。
八年级鸟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学会制作酸奶的方法并能解释原因;尝试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
2、能力目标:描述酒精发酵过程,明确发酵原理;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的浓厚兴趣;通过对祖国传统工艺的介绍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制作酸奶的方法并能解释原因。
2、认识发酵现象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说出发酵技术的应用。
3、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4、发酵过程的控制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动画、视频资料
2、学生做预习
3、相关实验材料的准备
四、教学过程
1、教师描述:我们在平时吃早饭时会吃腐乳,学校楼下还经常会有人叫卖桂花酒酿(板书)(酒、醋、酱油、馒头等)
教师:刚才我在黑板上写下的这些食品都有一个共同点,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问:我们经常会听别人说到发酵,究竟什么是发酵呢?
(发酵:某些微生物厌氧呼吸的一种方式)
教师描述:果酒暴露在空气中为什么会变酸,水果放久了为什么会有酒味,发酵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答:发酵指的是某些微生物在缺乏氧气的情况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呼吸。通过这种呼吸不同的微生物会产生不同的产物。
教师描述:比如在果酒中含有乳酸菌,在缺乏氧气的情况下,乳酸菌会发酵产生乳酸,使酒变酸。而水果中的酵母菌发酵会产生酒精,所以水果放久了会有酒味。以上这两种情况是我们所不希望发生的,大家可以想一下乳酸菌和酵母菌的这两种发酵产物我们可以如何加以利用呢?
2、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
3、教师提问果酒的制作过程以及原理。
4、学生自己看课本后回答问题。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点评和补充。
6、教师演示果酒的制作过程,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请学生上台尝试。
7、教师提问不同风味的腐乳的制作过程并向学生展示他们的不同,引起学生的兴趣。
8、学生根据课本回答问题。
9、教师补充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10、教师向学生发酵的基本原理以及发酵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菌种和其它物品。
11、布置课外作业。学生 调查最感兴趣的与发酵技术相关的一种职业,如面包师、制药厂技术员、食品厂技术员、酿酒厂技术人员等,了解该职业主要的工作内容和职业特点。
八年级鸟教案篇8
5 14.3.2.2 等边三角形(二)
教学目标
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
等边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
i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回顾上节课讲过的等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1.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三条对称轴.
2.等边三角形每一个角相等,都等于60°
3.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其中1、2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3、4的等边三角形的判断方法.
ii例题与练习
1.△abc是等边三角形,以下三种方法分别得到的△ade都是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
①在边ab、ac上分别截取ad=ae.
②作∠ade=60°,d、e分别在边ab、ac上.
③过边ab上d点作de∥bc,交边ac于e点.
2.已知:如右图,p、q是△abc的边bc上的两点,,并且pb=pq=qc=ap=aq.求∠bac的大小.
分析:由已知显然可知三角形apq是等边三角形,每个角都是60°.又知△apb与△aqc都是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由三角形外角性质即可推得∠pab=30°.
iii课堂小结
1、等腰三角形和性质
2、等腰三角形的条件
v布置作业
1.教科书第147页练习1、2
2.选做题:
(1)教科书第150页习题14.3第ll题.
(2)已知等边△abc,求平面内一点p,满足a,b,c,p四点中的任意三点连线都构成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有多少个?
(3)《课堂感悟与探究》
5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