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写范文网 >工作计划

《古诗三首》教案5篇

优秀的教案是可以不断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的,好的教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是会写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古诗三首》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古诗三首》教案5篇

《古诗三首》教案篇1

一、揭题导入,点词读句

1、出示课题。

提醒:牛字当偏旁横改成提。

2、熟读成诵。

3分钟时间,自己读,熟读成诵

3、点词读句。(重点研读三个词:铺、弄、卧)

老师点到一个诗词,如果做到了熟读,那么你脑子里就会很快映出带有这个诗词的诗句。

a、点词读句

b、猜猜点出这个词的理由

4、读全诗:读出诗的意境。

二、品诗,想童趣

继续走进这几位孩童的生活,哪些场景让你们觉得特别有情趣呢?

(一)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随机理解: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描述那是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那是一片怎么样的原野?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2、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3、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晚风中怎么摆弄他的笛子?

想象练笔:牧童时而把笛子放在嘴边,轻轻一吹,悦耳的声音让老牛也侧耳倾听。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师小结,指导感情朗读这两句诗句。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发挥想象,把有趣的情景描绘出来。

2、重点研读卧

是呀,牧童已经劳累了一天了,现在吃饱了饭,终于可以歇息了。这里诗人不用立、坐,而是一个卧。你觉得卧这一个动作妙在哪?

想象练笔:

这是世间最惬意最美妙的一卧,简直赛过神仙呢!读读诗,想一想,试着填一填:

_______是我夜晚的一盏灯,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是我最舒服的大床,深深呼一口气,呵!闻到了_____;

_______是我的被子,我还有好多被呢;

_______是最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

耳边传来我喜欢的小夜曲,你听,有________,有________,有________ ,还有_________,它们都在为我唱歌呢!

3、师引导:这是怎样的生活?(板书: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4、师小结,指导感情朗读整首诗。

(二)了解作者,指导朗读

师: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

了解诗人(出示吕岩小传)

(三)回归整体,指导朗读

三、抄读诗文

学一首古诗,不仅要会读,还要会写,指导学生抄读诗文。

?牧童》作业纸

姓名___________

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怎么在晚风中摆弄他的笛子的呀!

牧童时而把笛子放在嘴边,轻轻一吹,悦耳的声音连老牛也侧耳倾听;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这是世间最惬意最美妙的一卧,简直赛过神仙呢!读读诗,想一想,试着填一填:

_______是我夜晚的一盏灯,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是我最舒服的大床,深深呼一口气,呵!闻到了_____;

_______是我的被子,我还有好多被呢;

_______是最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

耳边传来我喜欢的小夜曲,你听,有________,有________ ,还有_________,它们都在为我唱歌呢!

《古诗三首》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生字,正确读写"蓑","遮"生字和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古诗大意和形象.

3,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

学习重点:

读背两首诗,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中童年生活的快乐.教学准备:

老师制作课件.

学习过程

一,导语,引童趣

(音乐)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的去读两位古代诗人笔下的"童年".

(在美好的音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二,初读,悟童趣.

师: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老师出示两首诗.)

(学生自由读诗)

师: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

(评价,正音.指导书写"蓑","遮"字,和老师一起书空.)

师:正确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读懂.请大家借助注释进行学习.

(学生自主尝试学习.)

师:你们能学懂些什么呢

生:《牧童》这首诗好像是说到处都长着小草,黄昏的时候,有一个牧童放牛回来了,在风中吹起笛子来.吹着吹着,就躺在草地上睡着了,蓑衣也没有脱掉.月亮升起来了,他也不知道.

生:〈〈舟过安仁〉〉我能读懂的是:在水面上,有两个小孩子驶着很小的渔船,不一会儿,他们两个人把撑竿用的竹竿和划船的船桨收起来了.天上没有下雨,但是,他们还张着伞,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师:你们的发言对我们其他的同学都有启发,我们同桌之间也相互说一说.

(不满足于一两个孩子能大致理解诗意,而是组织学生吸收别人的长处,促使自己进步.老师了解学生自学后整体感知的情况,根据学情对教案做调整,继而展开针对性的指导.)

三,品读,想童趣

1,《牧童》中的童趣形象

师:大家都发现这两首诗的孩子生活都是特别有趣.我们继续走进这几位孩童的生活,(指第一首诗)哪些场景你们觉得特别有情趣呢

生:我觉得最有趣的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发挥我们的想象,把有趣的情景描绘出来.

生: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躺,蓑衣也不脱,清风明月伴随着他进入梦乡.

师:(点击"卧"字)"卧"在草地上,把草地当作床,可以再上面睡觉,多好玩啊!

生:黄昏时分牧童放牧归来,吃饱晚饭,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看着看着,看睡着了.

师:这样的生活真是—— (板书:悠闲,自在,无拘无束)还有哪些场景让你们感觉很有情趣呢

生:"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你能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一幅怎样的充满情趣的画面吗

生:在原野上,牧童正在吹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

师: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 (点击"铺"和"六七里"字)你好像看到什么

生:我好像看到了一望无际的都是绿油油的小草,一片生机勃勃的情景.

生:远看,小草就像绿色的地毯,一直往前铺展;近看,小草探出了小脑袋,在微风中跳舞.

师:"六七里"和"三两声"只是虚指的数字.我很想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打几个滚,踢几脚球.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生:听到了笛声.

师: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怎么在晚风中摆弄他的笛子的呀!(点击"弄"字,播放音乐《牧童短笛》)

出示:牧童时而把笛子放在嘴前,轻轻一吹,悦耳的声音让老牛也侧耳倾听.时而

时而

生:时而摇头晃脑,边吹边转着身子.

生:时而吹几下曲子,又放下笛子哼唱几句.

生:时而迎着微风悠闲地吹着,又贴近老牛跟他说几句话.

(学生纷纷述说自己想象的画面)

师: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读出这样的快乐吗

(学生读诗.个别读,齐读.)

师: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

(出示吕岩小传,学生默读)

吕岩:进士,当过两次县令.正遇到农民起义,兵荒马乱的,带领家人逃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传说到山中学道,不知所终.

师:生于兵荒马乱的吕洞宾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悠闲自在快乐生活啊!谁能读出这种渴望.

(学生自由读,个别读)

2,《舟过安仁》的童趣形象.

师:牧童在铺展的原野逗弄笛声,在清风明月下安然入睡,真是童趣无限.让我们的目光跟随杨万里,在晴空之下,碧波之上,路过安仁,再去感受童趣.

出示: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师:你们就是那两个男孩,表演出当时的情景,有对话,有动作.

童1:(把船桨放下)我们不划船了.

童2:(把篙收起来)我也不撑篙了.

童1:我们坐在凳子上,休息一会儿.

童2:怎么船一动也不动了.有什么办法让船行走呢

(思考了一会儿)

童1:哦,有了,看我的.(说着去拿伞)

童2:这个办法好.(撑起伞)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

师:(参与再现想象的情景)我是诗人杨万里.(指全班同学)你和你的同桌就是那两个可爱的很有创造才能的孩子.

表演过程如下:

童:(一人撑竹篙,一人划船,忽然他们把竹篙和船桨都收起来了,接着撑起一把伞.)

诗人:(做出百思不解之状,自言自语)我左思右想,愣是想不明白.哎,两位小朋友,你们怎么大白天撑着一把雨伞啊!

童:你看看就明白了.(还有其他的各种回答)

诗人:(作出恍然大悟状),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奇思妙想,别出心裁啊!

童:您也上来和我们一块玩吧!(其他学生纷纷自由回答)

师: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爱的诗人,用我们的读书声,表达出你也向往这样的生活.

(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也把这几个孩子形象记在心里吧!

(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童趣.

师: (音乐)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瞧:(图画)一童子把夜间冻结在盘里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上当作乐器敲打,忽然冰块落地,发出声响,如玻璃破碎,一场游戏就这样结束了.

生:(读相应的诗)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zheng)敲成玉磬(pan)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师:风和日丽,草满大地,牧童不放牛竟自睡去,牛儿则一路吃到柳阴西边去了.

生:(读)桑茶坑道中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师:一只乌鸦飞过来了,快去看,乌鸦有没有长胡须.

生:(读诗) 鸦 一鸦飞立勾栏角,仔细看来还有须!

四,作业,编故事

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的是儿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可以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其中一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

《古诗三首》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a案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渔歌子

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b案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3、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做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背诵,积累语??

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渔歌子

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诗在表达上不太一样)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白鹭:闲适的象征。它能衬托出渔夫的生活环境。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不须归:乐而忘返,不想回家。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古诗三首》教案篇4

教学要求

1、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3、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内容,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听说咱们一小的经典诵读搞的很好,我们就来聊一聊“经典诵读”吧。在经典诵读活动中你背诵了多少首唐诗?哇噻!太了不起了,古人云: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你已经可以成为一个诗人了。除了古诗还背诵的有什么?(当学生提到宋词的时候)说到词以宋代的最为有名,所以我们常说唐诗宋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南宋词人辛弃疾。(介绍辛弃疾)

2、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辛弃疾在江西上饶闲居时写的一首词《西江月》,板书课题,这个题目和以前学的词的题目有什么不一样?

(比较《忆江南》《长相思》副板书:词牌、题目。横排中间加点)

3、“夜行黄沙道中”说明这首词写晚上词人在黄沙岭的所见、所闻、所感。

二、初读课文,感知画面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西江月》,(课件出示全词)

1、老师相信大家的自学能力,自己来读一读,不仅读得正确,而且读得字正腔圆。

2、指名读,正音

(读得好的就夸——最后一句“见”我们应该感谢他,没有他的提醒,我们可能还发现不了呢。――再读最后一句,其他同学听他的字音。你怎么就知道读xiàn呢?(风吹草低见牛羊)。太了不起了,你真会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读得不对就质疑:你读得有板有眼,还有感情,但有一点老师给你提个建议。“见”这个字我们以前学的哪首诗句里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在古代“见”和“现”意思相同,比较一下读哪个音更合适。(我们要学会联系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

3、再读文本,注意停顿

请你把这句再读给我们听听,好吗?(师指点学生这样“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读。体会如何停顿。)

4、师配乐范读课文。生闭目想像画面

(谢谢你们的掌声,老师读得好,那是因为老师边读边想像画面,把自己融入到了诗境中,你们也像老师这样老读好吗?)

5、生像老师这样读词。边读边想像画面。

6、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读了这么多遍,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生:读着“……”我仿佛看到了……)

三、细读课文,进入诗境

1、好一个“明月别枝惊鹊”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深秋的明月无情的落下,留给诗人的只是一片孤寂。而这里的“明月别枝惊鹊”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呀!“明月、树枝、乌鹊”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中有景啊,板书“景”。“惊鹊”“鹊”即被惊醒会怎样呢?(离开树枝,鸣叫)这真是“此地无声胜有声”啊!(板书“声”)不写啼而啼自现。乌鹊对月光十分依恋,月食时乌鹊会惊叫不安。“别”这是怎样的一种别呢?(依依惜别、恋恋不舍)明月的离别有着多少的不舍呀!好一个“明月别枝惊鹊”这里面有景、有声、更有情啊(板书)

(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前两句)(从你的读中老师已经感受到了非常恬静优美的山间夜景。)

2、炎热的夏夜,行走在绿树环绕的山路上,听着蝉鸣虫叫,感受着迎面的徐徐凉风,多么的惬意,深深地呼吸这清新的空气。啊,我仿佛闻到了稻花的香味?正如作者所说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3、说丰年?都有谁在说丰年?他们又对谁说丰年?

(小青蛙对大青蛙说:“爸爸妈妈,你们捉了那么多害虫,使水稻长得好,丰收的果实里有你们的功劳。”大青蛙说:“孩子,多学本领,多捉害虫吧,我们可是这些庄稼的卫士呀。”师:多么尽职尽责的父子呀!)

(辛弃疾自言自语地说:“闻着这稻花的清香,今年的水稻一定能够丰收,百姓们就能过上好日子了。”师:好一个忧国忧民的辛弃疾!)

(白发苍苍的老翁对老伴说:“孩子他娘,闻着这稻花的香味,今年的收成一定不错。”“是呀,再也不为揭不开锅而发愁了。”)

(天真的孩童对父亲说:“好香的稻花呀,终于可以有白米饭吃了。”“呵呵,就你嘴馋。”)

4、小结:人人展望着丰收,都透露出了抑制不住的喜悦。带着这种喜悦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指导朗读)

5、同学们,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常识,在水稻扬花的时候来一场及时雨是再好不过了!真是天随人意呀,瞧,天变了,怎么变了?(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生:下雨了,

师:“两三点雨”又是什么样的雨?

(豆大的雨点,榆钱般的雨点,这预示着大雨即将来临。)

6、这真是好雨知时节呀!有了这场及时雨,水稻一定能够大丰收了。”作者不但写出了两三点雨,也写出了天气变化的过程。“七八个星天外”“七八个星”说明什么?

生:说明星星很少,有乌云遮住了星星。

师:是呀,滚滚的乌云遮住了明月,挡住了星星,带来了一场及时雨。

7、现在我们来回想一下,树枝和乌鹊对明月那么依恋,明月依然告别,明月是无情的'告别吗?(不是,明月是主动地告别,心甘情愿地告别,她要把天空让给乌云和大雨。)好一个善解人意的明月,她别出了一场及时雨,别出了一个丰收年。)

8、天要下雨,赶路的辛弃疾怎么办?(找地方避雨)(出示: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路转溪桥忽见”的是什么?“旧时茅店社林边”。正在他要找地方避雨的时候,旧时的茅店出现在他的面前,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呀!还用担心淋雨吗?(唉,太美了!这真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处处和谐,皆大欢喜。)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再来读词。

9、再次感情诵读全词

此时此刻你就是辛弃疾,望着窗外的大雨,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吟诵出这首词。(看,同学们都陶醉在你的朗读中了。)

(这首词流传很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法。我们来用不同的身份朗读课文。)

四、课外拓展《破阵子》

在西江月中辛弃疾为农民的丰收而喜,可词人一生的梦想又有几人知。(出示《破阵子》,听朗读,比较和西江月不同的画面。)

可怜辛弃疾“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可又有几人理解他的雄才大志呀,到头来只能白发生。

从词中我们了解了一位词人,洞察了一个时期。每一首宋词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唐诗宋词,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板书设计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乌云阵雨景

喜声

丰年情

《古诗三首》教案篇5

一、点词读句

师: 这节课洪教师带大家学一首古诗,题目是

生: 牧童

师: 之前,同学们有没有去读一读这首诗啊.

生: 读了。

师: 我知道,学这首诗,对你们来说不算困难。因为这首诗没有一个生字,你要做到读正确读流利,那是非常简单的事。今天洪老师提一个更高的要求,要大家做到熟读(板书)(生接:熟读成诵)。对,这就需要认真反复地练一练。现在洪老师给你3分钟时间,做到熟读成诵。开始。

生:(自由朗读)

师:停,(学生感到为难),其实,刚才,你们自己给自己提高要求了,洪老师只想你们做到熟读,还没有要你们做到熟读成诵呢!(生笑),怎么样才叫熟读呢,现在我们来搞个活动,这个活动叫点词读句。先老师给你们作个示范,洪老师点到一个诗词,如果你做到了熟读,那么你脑子里就会很快映出带有这个诗词的诗句。请用举手的姿势告诉大家。明白吗?

生:明白

师:卧,(学生纷纷据举手)你看,读得很熟了么!请你说。

生1: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继续稳重地念)卧

生2:不脱蓑衣卧月明(读出了节奏)

师:明白吗?

生:明白。

师:你们明白洪老师为什么要点这个词吗?(学生有困难)把这句诗轻轻地读一读。

生:(再读这句诗)

师:诗句一共有7个词。谁知道洪老师为什么偏偏点这个卧字,猜一猜就可以了。你说,这个男孩。

生:卧是睡的意思,诗人在月光下着睡觉

师:注意了,他讲到了另外一个词:睡。他说这句诗里面不用睡而用卧,是因为卧字比睡字好,所以洪教师要点这个卧字。(面向发言的同学)你说得很对,这句诗里的这个卧字很特别,能让人联想开去。

生:卧字给我感觉是,他不是真的在睡觉,而是在欣赏月色。

生:对,卧是躺的意思,躺在草地上休息一会,也有玩的味道。

师:好。接下来,谁来做小老师,我们请小老师来点词了。来,由你来点词

生:(一生上台)

师:现在你上来只读一个词,所以一定要读得稳,让每一个同学都听得清楚。

生:好。------弄

生:(齐声,兴奋地)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多熟啊,再读

生: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你点这个词有理由吗?

生:有

师:他点这个词也有理由的,我们也来猜一猜。

生:因为这个词可以体现出笛声是悠扬的。

师:你再讲清楚这句诗讲的是谁弄谁啊

生:牧童在玩弄着手中的笛子

生:笛声在逗弄晚风

师:笛声在逗弄晚风,这是一幅怎么样的情景

生:很美丽的

生:很和谐的

生:仿佛两个顽皮的孩子

师:这个词用得好

生:如诗如画

师:多好啊!谁还想来点词

生:(一生上台,教室里很静,大家的眼睛一齐盯着小老师)铺

生:(激动地)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看看,同学们真的做到熟读了,一下子就能说出来。你再点

生:铺

生:(齐)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面向个别学生)铺

生1;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铺

生2: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铺

生3: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铺

生:(齐)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谁来猜一猜他为什么点这个铺字

生:因为这个草不是铺的话就不好了,比如说长,好象就只有一点点地方,如果铺的话,有很大很大的感觉

师:你就会比较。他用一个长来替代一个铺字,一替代,一比较,觉得这个长字不行,这个铺字用得好。这个铺,告诉我们草长得很茂盛。仿佛在上面——

生:铺上了一层绿地毯。

师:给人的感觉暖洋洋的,多舒服啊!这位同学真不错,会比较。还有理由吗?

生:这个草是碧绿碧绿的,镶嵌在大地上

师:这个镶嵌和铺是有什么区别。这位同学的视野很广,意思是,在无边无垠的的大地上,这方圆几十里的草,就仿佛是嵌在大地上。

生:这个铺字写出了草给人平缓舒服的感觉。

师:(面向刚才点词的小老师)你对他们的发言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没有了

师:看看,你们都很不错,他点这个词的理由你们都猜中了。还有谁想点的。(没有人举手)没有了,好,我们就点这么几个词,刚才我们总共点了几个词

生:三个

师:这三个词点得好不好

生:好

师:我们说它好就应该在这些词上----

生:(动笔诠注)

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就应该在这个词的上面圈一圈,再想一想。同学们,其实,这三个词的意思懂了,整首诗的大概意思也就了解了。我们一起再来把这首诗读一遍。老师读题目,大家接着读全诗,这一次读不一样了,要读出诗的意境来,因为你已经把最主要的词语理解了。

生:(齐读这首诗)

二、自主研读

师:同学们,洪老师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去查阅了一份资料。这份资料写得很好,如果你也去读一读这份资料,那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就会变得特别深刻。这份资料我带来了,现在给你们每人一份,看看,你能不能通过读这份材料,去再深入地理解这一首诗呢?大家要一段一段看,看下去,想下去,对照这一首诗,这一段读懂了,你就在这一段下面划一条横线。如果读不懂呢?

生:我们就打个?号。

师:好。读不懂的内容不要划,这样就很清楚,划出来的就是你已经读懂的,没划出来的就是你不懂的。明白吗?

生:明白了

师:这种读老师也给它一种名称叫做(板书:研读)

生:研读

师:就是研究着读,怎么样研究呢,就是把这份材料和这首诗对照起来,看看人家是怎么来理解这一首诗的,想想这样理解有没有道理,明白吗?

生:明白

师:好,开始,看看谁能够很快地进入这个研究的角色。

生:(传资料)

师:研读是要拿起笔来的。

生:(开始研读)

师:(走到一生前,个别辅导)先读第一段,要打开书,看着诗读,把你划出来的读一遍给我听听

生:(非常流畅地读资料袋内容)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有看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师:你看,读这样的材料,你也读得那么流畅,真不错,你的语文水平很高的。继续看下去。

师:(走到另一位学生前面)划线的时候不要用尺子,这样速度太慢,你理解就行了,你把你划出来的句子读一遍。

生:(流利地读划出来的句子):这里的squo;六七里squo;和squo;三四声squo;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寂静。

师:(发现一位学生没有划,走到他身边,问)看到哪里了,前面是不是都看不懂,

生:看得懂

师:看得懂为什么不划呢

生:划了(原来学生划诗句了)

师:不是划这里,是划资料袋的内容,哪些内容懂的,划下来。

生:明白了

师:(看到一学生还在用尺子划)不用尺子,对,这样速度比较快,也利于你去思考,对,很好。看得懂,是吗,千万不要不懂装懂,读懂了才划下来。

师:有些同学有些累了,累了你就伸个懒腰,接着再读。要不要和好朋友相互交流一下,如果想的,你就走过去,但是一定要交流,你的朋友会给你许多启发的,为什么这样写啊,有没有更好的理解呢,等等。

师:好。先来交流已经读懂的,还是先来交流你存在的问题?

生:先来交流存在的问题

师:好,请你说一说

生:为什么风中的笛声是时断时续的?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水平,但是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很简单,请你说

生:应该是风把笛声给弄乱了

师:诗说笛弄晚风,反过来晚风也把笛声弄乱了,是吗?

生:是

师:你看看,多么富有情趣啊!仿佛两个小朋友在玩耍。还有不同的问题吗?(没有人再举手提问)看来没有了,那么我们就来交流一下,眼睛看洪老师,通过这个资料袋的阅读,通过研读,你对这首诗又知道了什么?

生:作者很想过牧童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师:你认为诗人也很羡慕牧童,是不是

生:是

师:你觉得诗人羡慕牧童的哪一点

生: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

师:想躺就躺,想睡就睡,想看什么就看什么,连晚风也想去-----

生:逗弄一下

师:谁看着老师再说,原来不知道的,现在明白了

生:弄字告诉我们诗人作诗的时候进入了一种美丽的境界,谁也挠乱不了他,只有晚风才会挠乱他的笛声

师:对这个弄字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了,我相信他刚才说的话,在这个资料袋里是一个字都没有的,他是读了以后对这个弄,又有了自己的理解。

生:牧童其实是把地比作床,把天比作帐,饥来则食,困来则眠。

师:这句话在资料袋中就有,他现在是看着老师把这句话说出来的,已经把这样的话变成自己的话了。

生:这里的三四声,不是数字,而是要表现原野乡村的空阔和静寂。

师:你原来是这样理解的吗

生:不是

师:现在读了这个资料以后,有了新的理解,而且印象更加深刻,是吗?

生:对

师:希望你以后也会用这样的写法。还有吗?(没有学生举手)没有关系,这个资料袋我们是第一次读,还不知道怎样去提炼,不过,书上有一段话,我们是一定要去读一读的,把书翻开,21页,这里有两段话,谁把第一段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课文单元提示第一段话)童年是纯正、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一只昆虫,一个玩具,一次发现,一场争执 ------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包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本组课文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讲的是别人的故事,却又好象发生在我们自己的身上。

师:读得多好啊,你仔细读读书上的提示,也有利于我们理解这一首诗。谁愿意像他那样把这一段话再读一读。把本组课文改成这首诗。

生:(再读这段话)

师:同学们,有一位小朋友读了这首诗后,写了一篇读后感,这篇文章不是最优秀的,现在请你浏览一遍,看一看,想一想,提出对这一篇读后感的修改意见。浏览就是快速地看,凭你对这首诗的理解,你觉得在读后感中还应该写什么

生:(学生浏览读后感)

师:有没有想法。我相信你的想法比这位同学要丰富得多

生:我认为他写这么多童年趣事,最好能找出一件来具体描写,这样能更加体现出童年是多么的快乐

师:你有这样的事例吗

生:有

师:我相信你一定有,你可以补充上去。就这样去改。我想把这个事情布置成家庭作业,明天早上能收到你这个作业,你可以在这个上面圈圈点点,会做吧。

生:会

师:我相信对你们来讲,是小菜一碟。

三、抄读诗文

师:好,现在我们要来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学一首古诗,不仅要会读,还要会写,现在我们来抄读,怎样做呢?比如第一句诗怎么读

生: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现在你们是背出来的,我请你们看着读出来

生: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眼睛还没看,看仔细,一个字一个字看,再读

生: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这是第一步,接下来把书放在旁边,把这句诗写下来,不是看一个字抄一个字。

读完一句再写一句,明白吗?

生:明白

师:所以,现在的读,实际上要你脑子里记什么

生:字怎么写

师:然后呢,就把这句诗写下来,如果哪个字不会写怎么办

生:看一遍

师:对,但是要等到把这句诗写完后,再回来看一看,错了再把它改过来,不会写的再补上去。这样一句完成后再来做下一句,好,开始。

生:(开始抄读)

师:如果这样的抄读完成的好,老师就奖励你,完整地默写一遍。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闹花灯教案5篇

2023四年级下册教案精选5篇

幼儿园茶的教案通用5篇

语言虹教案优秀5篇

四年级优秀教案5篇

幼儿园《梦》教案参考5篇

防拐骗教案5篇

劳动节幼儿园教案5篇

大班庆国庆教案优质5篇

大班诗歌梦的教案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35180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