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应该及时将教案制定完善,依据教学日历的进度要求所完成的文件叫做教案,以下是会写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推荐5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篇1
一、联系生活、复习引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谁能说说在我们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从桌面上拿出自己喜欢的物体,并说说它们的的形状。
3、摸一摸手中的物体,有什么感受?与同学交流想法。
4、引导学生说出有些物体的一面或几面是平平的,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认识图形。
1、认识长方形。
(1)让学生动手找出长方形的面(生可以用摸),认识长方形并出示图形。(电脑出示:从长方体中取下长方形。)
(2)其余生也找找手中物体中的长方形的面,看一看,摸一摸。
2、能不能从其他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呢?(学生独立找、小组内找、与教师一起找)。
3、汇报交流,认识正方形、三角形、圆。(电脑演示)
4、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和过去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立体图、平面图)
5、用自己的办法把他们图形画下来。
三、联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出示教材中的交通标志图让学生辨认,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2、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呢?请同组的同学相互说说。
四、课堂活动。
1、小明和同学们一样也认识了这些图形,这是小明利用今天认识的图形拼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电脑演示)你们能从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找出今天学的这些图形吗?
2、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互相合作,利用老师给你们的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漂亮的图画,要尽量和小明的不一样。
五、课堂小结
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想今天认识的图形。
六、布置作业
在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这些图形,同学们回到家后仔细观察家里的物体,看看能在哪些物体上找到这些图形,把你的发现告诉爸爸和妈妈。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篇2
一、 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动的世界里,风吹树梢动,鸟儿飞翔翅膀动、就连我们身体中的血液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流动,其实我们的数学世界也正因为有了动而变得丰富多彩。现在让我们做了实验感受一下吧!请大家选择你身边的一样物品,让它动一动,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1、 点动成线 如果把这个小球看成是一点,那么它运动的轨迹形成了什么?(曲线)能用四个字概括一下吗?板书:点动成线
2、 线动成面 如果把这枝笔看成是一条线,那么它运动的轨迹形成了什么?(面)概括起来就是:线动成面
3、 面动成体 如果把这本数学书看成是一个长方形,那么它是怎么运动的呢 ?(旋转)板书。旋转后形成了一个圆柱体,也就是说:面动成体。
大家能举出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吗 ?
小结:看来点动成线,线动成面与面动成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课件)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面的旋转。
二、 新课
1、 以前我们学习过那么平面图形?(学生回答老师贴图)
2、 这些平面图形旋转后会形成什么立体图形呢?请大家先想一想,猜一猜并和同桌说一说。
3、 大家刚才说得对不对呢?现在我们来动手做一做。每组的黑袋子里有一些平面图形,请大家选择好以哪条线动轴旋转后贴在圆棒的双面胶处,然后旋转,最后把你的发现记录在汇报单上。
4、 小组活动,操作记录
5、 同学们,我们就做到这,谁来汇报一下。学生汇报,老师贴图。
哪个小组还有补充?
根据刚才这些同学的汇报,你又想说些什么 ?
a、不同的平面图形,旋转的立体图形是不一样的。
b、不同的平面图形,也能旋转出同样的立体图形。(正方形和长方形、圆和半圆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c、同一个平面图形,按照不用的边为轴,旋转出的立体图形也是不一样的。
6、小结:看!同一个长方形以不同的轴旋转可以形成圆柱体。象三角形和梯形以不同的边为轴可以旋转出不同的立体图形。(课件)
7、在这些立体图形里有我们比较熟悉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现
在请大家打开书进一步来了解它们。谁来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有一个曲面和一个底面,不同点圆柱体上面也是一个底面,而圆锥体上面是一个顶点。圆柱体有无数条高,而圆锥体只有一条。)
8、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圆柱体哪些物品是圆锥体呢?学生举例,相机指出各部分名称。
三、 练习
看来同学们对圆柱体和圆锥体已经很熟悉了,那接下来薛老师可要考考大家了!
1、 实物判断:是不是圆柱体?说明理由.
2、 教材四页习题。
3、开放题。
a、下列图形旋转后会形成哪个立体图性?
b、下列哪个塞子既能塞住甲盒又能塞住乙盒呢?
四、 总结
同学们,看!我们的数学世界多么丰富多彩啊!简单的动就将这些平面图象变成了我们熟悉的立体图形,今后让我们继续多观察、多操作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吧!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1、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理解负数的意义,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会用负数灵活地表示一些实际问题,能比较熟练地在数轴上找到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2.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经历负数产生的过程,体会负数的意义。具有数形结合的意识,深刻体会数轴形成的过程。
3.激发学生对数的认识的兴趣,感受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数、负数表示生活中的相反的量。
教学难点:
理解相反意义的量和对0的认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负数
(1)情境激疑
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想想看,是什么?
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从“相反”这个话题开始聊起:在咱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相反现象,比如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车站上人们上车下车……
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顺着这位同学的思路继续往下聊,走进数学你又有什么发现?
1. 今年开学,四年级转入15名同学,五年级转出15名同学。
2.在剪刀、锤子、布活动中,男同学赢了3次,女同学输了1次。
3.李叔叔做生意,三月份亏了3000元,四月份赚了8000元。
怎样用数学的形式来表示这些意义相反的量呢?出示。
要求:简洁,是让别人也能一目了然。
汇报,可能有以下情况。
①直接表示 ( 简洁但不明了)
②用文字表示 (明了又不够简洁)
③用符号表示(简明、清楚,一目了然)
小结:现在人们就是用这种形式来区分意义相反的量的。
(2)认识正、负数。
你知道像这样的数,叫什么数吗?
举个例子来说?+3你会读吗?
像(—2)这样的数呢?
怎么读呢
师介绍:加号在这里叫做正号,减号叫
做负号。正数和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
练习:读出下面的数
-100、+6.8、-1.8、36
为了简便,+36可以写为36。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正号都可以省略。师板书。
得出:正数有无数个,负数也有无数个,用……来表示。
二、丰富新知,介绍负数历史。
同学们,我们今天从“相反”这个词聊起认识了负数这个新朋友。其实对于负数的认识,在咱们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的人,遇到这样问题的时候,也想出了不同的方法。你想知道吗?(课件演示或学习第4页你知道吗?)
听完介绍后你有什么感受?
接下来再让我们回到生活中,找一找在咱们身边又有哪些负数?(板书课题:负数)
三、生活中的应用
1.在温度计上认识负数
我的一位朋友喜爱出门旅游,这是他所定的几个备选城市,我帮他留意了一下气温情况,一起来看一下
(1)(多媒体播放城市天气预报:哈尔滨-15--3℃,北京-5-5℃;上海0-8℃;海口12-20℃)
得出:0℃的作用十分重要,它正好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换句话说也就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所以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板书0,并用集合圈将正数、负数、0进行分类)
那你知道0度是怎么来的吗?
介绍:瑞典天文学家摄尔秋思,他把自然状态下的水刚开始结冰时的温度,规定为0℃。
(2)温度计。
生活中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温度吗?(课件示:生活中常用的温度计)
介绍:摄氏度、华氏度,每格代表1℃。
2.电梯里的负数
叔叔上五楼开会,阿姨到地下二楼取车,应按哪两个键?(5、-2)
5和-2是以什么为分界点的呢?
3.海拔高度中的负数
世界峰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出8844.43米。如果把这个高度表示为+8844.43米,那么比海平面低155米的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度应表示为( )米,海平面的高度为( )米。
练习
如果大雁向南飞30米记作+30,那么向北飞50米记作( )。
如果体重增加4千克用+4表示,那么-1.5表示( )。
4.数轴上的负数
出示例3
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强调以谁为分界点,以什么方向为正。两种说法)
指出:在一条直线上,确定了0(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就形成了一条数轴,刚才大家所说的就是数轴的形成过程。
现在你能在数轴上找到他们运动后的位置吗?
完成练习
(2)如果小华的位置是+11米说明她是向( )行( )米。(指出+11的位置,体会数轴是无限长的。)
(3)如果小刚先向东行5米,又向西行8米,这时小刚的位置为( )米。
(分层拓展)
5.运动场上的负数
刘翔在第十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半决赛中110米栏的成绩是13秒42,当时赛场的风速是每秒-0.4米,你知道风速每秒-0.4米的意思吗?
四、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负数,了解负数在生活中的一些作用,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负数还有更加广泛的用途等待着大家继续去了解。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篇4
教学目标:
1、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有关和、差、倍的数量关系。
2、初步学会设计一个未知数,列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学会比较、分析、并能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4x+5=54 3×2.1+2x=13.4 0.3x÷2=9 4(x+8)=20
2、学校科技小组的男生是女生人数的4倍,设女生有x人,男生有( )人,男女生共( )人。
3、学校图书组有女生x人,男生为女生的2.5倍,男生有( )人,男女同学共( )人。
4、果园里有桃树45棵,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两种树一共有多少棵?
二、新授课
教学教科书第70页的例3。
1、 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分析本题的数量关系。
请学生说出数量关系,教师板书。
陆地面积 + 海洋面积 = 地球表面积
教师:这道题目中有两个未知数,而这两个未知数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我们在解题时,只要设其中的一个未知数为x,而另一个未知数就可以用这个未知数来表示,为了解方程方便,通常情况下,设一倍数为x。
3、列方程解应用题。
解:设陆地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就为2.4x亿平方千米
x + 2.4x = 5.1
(1 + 2.4)x = 5.1
3.4x = 5.1
3.4x÷3.4 = 5.1÷3.4
x=1.5
提问:1.5表示什么?(1.5表示陆地面积是1.5亿平方千米)
那海洋面积该怎样求呢?
一种:5.1-1.5=3.6(亿平方千米)
另一种:2.4 x=2.4×1.5=3.6(亿平方千米)
答:陆地面积是1.5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是3.6亿平方千米。
引导学生进行检验。
三、巩固练习
1、甲乙两堆货物共重60吨,乙的重量甲的3倍,甲乙两堆货物各种多少吨?
2、苹果重量是梨子重量的4倍,梨子比苹果少600千克,梨子和苹果各重多少千克?
3、练习13 (4、6、7题 用方程解)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评讲
小结:今天你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小组同学相互交流)
四、作业: 练习十三(5 —10题)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篇5
教学内容: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目的:
1、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小数点搬家”这一童话故事,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能运用这一规律计算相关的小数乘除法。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能够应用这一规律计算小数乘除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小数点搬家” 、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三张卡片(出示三张写有100的卡片),你能在适当位置添上小数点,使这个数最大吗?(100.)最小呢?(1.00)还可以是多少?(10.0)小数点位置不一样,它们的大小也就不一样了。是呀,小数点真重要,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有关小数点方面的知识(板书:小数点搬家)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答)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山羊快餐厅。
二、童话激趣,发现变化。
1、出示三张情境图:同学们,请看屏幕,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讲述,老师随机板书:4.00元、0.40元、0.04元。
2、提问 (1)这些小数的实际价格是多少?生说,师板书。(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4.00、0.40、0.04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它们的大小又有什么变化?请你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吧。
3、小组汇报:
汇报交流,师适时板书:
小数点 大小变化
向左移动一位 缩小10倍(缩小到原来的 )
向左移动二位 缩小100倍(缩小到原来的 )
向左移动三位 缩小1000倍(缩小到原来的 )
……
4、来了这么多客人,山羊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家,请想一想: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小组讨论后完成课本40页“试一试”。
小组合作讨论之后,全班交流。
从而得出: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