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老师们在编写教案时应该考虑学生的兴趣点,以下是会写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班语言活动谁来了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小班语言活动谁来了教案篇1
教材的分析:
现在天气冷了,在教室里总是冷冷的,所以我不放过每次和太阳亲密接触的机会。可是我在想如何引起孩子们对太阳的兴趣,了解晒太阳的各种好处呢?光靠老师说说,孩子听听是不行的,也没有给孩子交流经验并给予提升的机会。于是,我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创设一些隐性的细节。而活动《香香的被子》正好符合这一要求,可以引起幼儿对太阳的好奇、讨论太阳的好处,教师并提升幼儿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观察认识不同形状的被子,感知理解太阳晒过的被子是香香的、暖和的、松软的。
2、技能目标:通过连线给动物找被子的活动,感知认识不同颜色的被子以及有趣的故事内容。
3、情感目标:喜欢玩尾巴游戏,体验与同伴一起玩捉尾巴游戏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认识不同形状的被子,感知理解太阳晒过的被子是香香的、暖和的、松软的。
难点:通过连线给动物找被子的活动,感知认识不同颜色的被子以及有趣的故事内容。
教学活动准备:
1、经验:教师和幼儿一起晒被子,幼儿有感知太阳香的经验。2、幼儿用书人手一册,图片:小猪、小猫、小山羊、小兔、小松鼠。
(一)教学过程:
预设环节设计意图
一)一幼儿自主阅读故事《香香的被子》,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教师:你摸过、闻过香香的被子吗?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一篇故事《香香的被子》。
--引导幼儿翻至相应的页码,鼓励幼儿自主阅读故事,教师巡回观察了解幼儿的阅读情况。
--教师:故事画面上有谁?他们在做什么?
(二)欣赏故事,进一步了解故事内容。
--教师:你听到了什么?
(三)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连线给小动物找被子,重点感知认知不同形状的被子。
--教师:你看到故事里有哪些小动物?他们在做什么?他们晒得被子的什么吗颜色的?
--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分别出示小动物图片,并在小动物的下方分别画出不同颜色的被子(不按顺序排列),然后请个别小朋友上来用连线的方式帮小动物找到自己的被子。
--教师:故事里的小动物为什么要晒被子?我们为什么要晒被子?
--带领幼儿看图片讲述故事。
在开始导入部分,第一次我选用了第三人称"小猪",让它来引出故事,第二环节,我安排的是出示挂图,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在出示挂图时,我没有让幼儿仔细看图,只顾自己讲述故事,幼儿的兴趣就不是很浓导致幼儿对于故事的理解不是很透,对于引出学说故事中角色的对话铺垫的也不是很明显,第三环节是完整欣赏故事,由于幼儿对故事的理解不透在这一环节角色的对话,幼儿就很难完整的说这句话了,最后我是用了一个角色表演,幼儿自由选小动物练习故事中的对话,孩子们对于小动物很感兴趣,但是不能完整的说故事中的话,孩子的.注意了就转移到了动物的图上,整节课在重点练习故事中角色的对话体现的不是很明显。
(四)游戏《捉尾巴》
教师:小松鼠有一条松软的被子尾巴,你们有尾巴吗?老师送你们每人一条尾巴,我们一起来玩捉尾巴游戏好吗?
游戏的加入,让孩子在太阳下快乐的学习。
教学反思:
?香香的被子》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它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语言通俗易懂,情节简单,符合幼儿的心理状态和认识水平,富有教育意义,易于幼儿接受。而且故事贴近幼儿生活,知道晒太阳的作用,培养一些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对于晒被子的好处经验掌握的还是比较好的,知道被子放久了,上面会有很多细菌,要让太阳公公用阳光消灭它们。被子湿了,也要用太阳光晒一晒。在故事讲述时,幼儿听的很认真,很快知道故事里的三个主人公的大致对话,我也让幼儿尝试跟着老师讲故事,说说主人公在里面的对话,幼儿还是乐意说说的。并将abb形式的形容词作为本次活动语言学习的重点,孩子们一开始对这样的词觉得很滑稽、有趣,于是我就借机将孩子的这个发现强调,帮助孩子理解,丰富了孩子词汇,并尝试运用这些语言,孩子们兴趣浓厚。
在活动中,重点的不突出,对于故事的不理解,孩子在练习角色表演时,对话就不是说的很好,第二次把图片出示先让幼儿观察,再讲述,幼儿对于故事的理解就吃得透点,对于动物的对话就做好了铺垫,把幼儿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有生活来的故事,再有故事回到生活,把活动升华,让幼儿的经验也有所提升。
小班语言活动谁来了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阅读和表述,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对美术作品《酸奶瓶》的添画,培养与锻炼幼儿的组合能力,促进幼儿组合想像力的发展。
活动准备
1.材料:酸奶瓶图片、画笔、颜料、图画纸。
2.环境:布置一面墙饰――《我让塑料酸奶瓶变成了新东西》和《我编出的新故事》,展示幼儿的作品。
3.前期经验:幼儿已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像能力,班上开展过图形组合的活动。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图片,请幼儿观察。(画面上画着一个小朋友在看着一个塑料酸奶瓶。)
师:你们从这幅画上看到了什么?
幼:一个小孩。
师:还有吗?
幼:一个酸奶瓶。
师:一个小朋友在看着一个塑料酸奶瓶。他为什么这样看着酸奶瓶呢?原来他在想:我能把这个酸奶瓶变成什么呢?你们都来帮这位小朋友想想,这个塑料酸奶瓶到底可以变成什么呢?
幼儿听了没有作出回答,只是双眼看着老师。在观察了孩子们的表现后.我进行了分析:幼儿对我提出的问题没有反应,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个是幼儿没有理解我的问题,所以不能作出反应;一个是幼儿听明白了我的问题,但是由于没有过此方面的经验.加之思路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不能马上回答出来。针对这种现象,我调整了自己的故事讲述顺序,紧接着出示了第二幅图,为幼儿做扩思训练的铺垫。
2.教师出示第二幅图片,引发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想像。(画面上画着小朋友坐上了用酸奶瓶改装成的“汽车”。)
幼:哇!变成汽车了。(幼儿看到图画,马上有了积极的反应。)
师:原来这个小朋友把酸奶瓶和车轱辘组合在一起,变成了小汽车,你们会把酸奶瓶变成什么呢?
3.请幼儿大胆地把自己的想像说出来,并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平面制作。
幼1:我想把它变成飞机。
师:你怎么就能把它变成飞机呢?
幼1:在瓶子的两边加上两个硬纸片,做成翅膀,就行了。
这是用结构组合的方法来实现的。老师与幼儿的对话,目的是帮助幼儿明确怎样才能把酸奶瓶改变成自己想像的东西。
幼2:我要把酸奶瓶做成斑马的腿。
师:要做成斑马的腿,怎么做呢?幼2:用四个瓶子,口在下面,底在上面,再安上一个身子。
师:斑马身上会有什么呢?怎么才能一看就知道是斑马呢?
幼2:加上一道黑一道白。
孩子的组合想法有些出人意料,不过.她能提出这种大胆、新颖的想法.正是我们目前培养幼儿创新能力所努力追求的效果。她的想法似乎给了其他幼儿一些启发,在后来的表述中孩子们有了更多的想法。
幼3:我想把酸奶瓶当成尖房顶。
师:什么样的房顶?房子用什么做呢?
幼3:我用盒子当房子,把瓶子放在上面当房顶。
孩子的话使我受到了启发,我们在努力培养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想法的同时.如果能够鼓励幼儿用美工制作或是绘画的方法,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这样的一个成果肯定会对幼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幼4:我想把酸奶瓶做成火箭。
师:你打算怎么做火箭呢?
幼4:上面加个尖,下面加上火,就像火箭了。
师:你想得太棒了!(我为孩子的想像不由自主地欢呼起来。)
幼5:我想要用好多的瓶子,接起来当火车。
师:火车!太棒了!还要在车身上贴上……
幼5:轱辘。
幼7:我要做小人。
师:怎么就做成小人了呢?
幼7:酸奶瓶当身子,再加上头、胳膊和腿就行了。
这都是用结构组合的方法实现的。我们千万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评判幼儿的想法,正是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幼儿能够越来越清楚地体验到,只要采用适当的组合方法.就能使一个事物发生改变,变成自己想像到的许多其他事物。这种通过组合实现的思维发散,是最为可贵的。
4.利用幼儿自己制作的平面图画,鼓励幼儿运用图片进行自由组合。并根据自己的组合简单地创编并讲述故事。
当幼儿用语言表述了自己想把塑料酸奶瓶所变成的东西后,我请幼儿把自己的想像画出来。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画面。接下来我把这些图画都展示在教室的墙饰上,并鼓励幼儿把这些图片自由组合起来,创编一个故事并讲述出来。于是,有的孩子把图1、图2组合在一起讲述一个短小的故事:一个小朋友和他的妈妈一起出去玩,他们坐着飞机到了很远的地方,后来又坐着飞机回来了。有的孩子把图1、图2、图3组合在一起讲述:明明要去奶奶家,奶奶家很远,明明坐了火车,又坐了飞机才到了奶奶家,在飞机上明明看见了云彩。还有的孩子把图1、图2、图3、图4组合在一起讲述:小斑马坐着火车来到了动物园,住在漂亮的房子里,有一天还坐着火箭出国了……
幼儿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自主地进行图片的任意组合。创编出一个个故事。一个幼儿的讲述,又启发了其他幼儿的想像,开拓了思路,从而引发出更多的新组合。教师在活动中不断引导幼儿大胆地突破时空限制。并结合个人生活经验,去变换童话形象的位置,或做童话形象的重新组合。用这些再造的童话形象构造出新的童话故事。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他们的组合能力乃至其他创新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汪老师以培养幼儿创新精神为己任,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开展了《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组合与变通能力》的“十一五”课题的研究,从培养小班幼儿创新意识人手,进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篇小班语言活动设计及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思考和幼儿的表现即是她研究的一部分。活动有一些独到的地方值得大家借鉴。
首先是选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贴近幼儿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视野,既要适合幼儿当前水平,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酸奶瓶是孩子们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对故事的关注。而且故事内容简单。人物动作和物品形象突出、单纯,故事过程就是由酸奶瓶变东西,过程简单,线索清晰,又留有一定的想像空间,很适宜新小班幼儿观察、思考、想像、创新。
其次是教法。一个好的内容能否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价值,使孩子们从中获得更多的教益,教法很重要,这是需要深入细致地研究的。活动中我们不难看到。开始的培养是艰难的,因为新小班幼儿生活经验有限,加上在理解他人语言和用语言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方面都还比较弱等因素誊当教师提出问题希望引发幼儿主动思考和学习,并和教师展开互动时,常常得不到回应。这时,就需要教师采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启发幼儿,唤起贴近幼儿生活的已有经验,开启幼儿的思维,使他们知道如何去想像和创新。在这个活动的开始,教师并没有完整地讲述故事。而是根据培养幼儿组合创新能力和主动学习的的目标出发,出示了一幅画面让幼儿观察,并提出请幼儿帮助想想“能把塑料酸奶瓶变成什么?,的问题。看到幼儿半天不语的情况,教师进行了认真分析,并尝试为幼儿搭建适宜的台阶,引发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想像。第二幅图的出现。让冥思苦想不知答案却又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幼儿恍然大悟,找到了思考的路径。然而,巧妙的是,教师并没有仅让幼儿说出变成了什么,而是引导幼儿观察怎么变的,酸奶瓶是如何和其他物品组合的,让他们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就为以后幼儿有目的地想像和表达奠定了基础。这个难点的突破自然地让孩子们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在教师的鼓励下,幼儿大胆想像出飞机、火箭、斑马、火车等,每一次想像,教师都给予鼓励,并请幼儿说清怎样使用酸奶瓶,怎样组合等,不断地帮助幼jl明晰自己的思路,避免幼儿的想像漫无边际为幼儿展开创造活动铺路。
因为幼儿操作能力有限,教师特意根据幼儿的想像提供了一些平面材料:如酸奶瓶图片、其他一些几何图形、彩色底纸,让幼儿将自己的想像不仅用语言;还用图形拼摆组合的方式进行表达,将想像变成现实,再次鼓励他们想像和创新。而后;又创设相应的环境,让幼儿将自己的创作贴在墙上。鼓励幼儿将小朋友的画任意组合成新的故事,进行再创新,极大地激发了幼儿表达创新的兴趣。幼儿争相讲述,互相感染,创新呈现出层出不穷的趋势,非常喜人。幼儿之所以能有这样的表现。是因为教师不仅在教学上帮助幼儿突破了难点,更在于教师活动后的思考和设计、对环境的创设,给幼儿提供了想像和创造的空间,让幼儿有了充分表达自我及和同伴交流的空间。
小班语言活动谁来了教案篇3
活动背景:
小红帽是一个家喻户晓,比较经典的故事,流传给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我班小朋友在家中也听过家长讲述过这个故事。在全班集体教学活动中当大家再次接触到这个故事以后,被其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对故事中的人物和内容十分感兴趣,常常在语言区域活动的时候进行讲述,还伴有自己想象的动作和表情。有的孩子向我提出了为他们提供材料,让他们可以制作表演的道具、服装进行表演等等,于是开展了表演游戏《小红帽》。
活动目标:
1、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能够用故事中的语言创造性的表演。
2、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幼儿自主分配角色,学会合作表演。
3、激发幼儿表演的兴趣。
4、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5、通过教师大声读,幼儿动情读、参与演,让幼儿感知故事。
活动准备:
1、幼儿已经会完整地讲述故事。
2、狼的.头饰、草地、大树、沙发床。
3、各种表演道具(丝巾、纸、塑料、纸盘、胶水)
活动过程:
一、幼儿与老师共同布置场景和制作道具
1.回忆故事内容,进行讨论。
提问:故事中有谁?每个角色的服装怎样进行设计?
故事中有那些场景?怎样进行布置?
2.分组制作分为服饰组和场景组,共同制作。
3.幼儿合作摆放场景。
二、幼儿进行表演
1.讨论四个角色的动作和表情,并集体练习。
2.幼儿自主分配角色。
3.在老师的帮助下幼儿穿好表演服装。
4.幼儿表演,教师观察指导。
要求幼儿能够用语言及动作进行创造性的表演。
三、结束评价
鼓励幼儿自主进行评价,说说同伴语言及动作哪些具有创造性的表现?有什么不足之处?
四、活动延伸
1、你们还听了哪些故事?你最感兴趣的故事是什么?
2、集体讨论并确定下一次表演游戏的内容。请幼儿回去完整讲述故事以便下次表演游戏。
教学反思:
基本完成了本节课预设的教育教学目标,幼儿对老师的提问积极响应,与老师的互动很好。老师的有些引导还不够到位,要多让幼儿表达,以后上课要多注意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小班语言活动谁来了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文学作品的趣味性。
2、理解动词:摘、拉、推、塞。
3、乐意在实践活动中说一说,做一做。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培养细致观察和较完整表述能力。
活动准备:
1、秋天的果园图片以及故事配套图片。
2、自制的教具:熊妈妈和熊宝宝纸偶各一个。
3、各种水果、纸箱若干。
活动过程:
一、游戏:摘水果、运水果。
师:美丽的秋天到了,果园里都结满了水果,看,果园里都有些什么水果呀?
师:我们一起来摘水果吧!摘苹果、摘鸭梨、摘香蕉,瞧!还有什么水果呀?(葡萄)葡萄是什么颜色的?(紫色的)我们一起来摘紫色的葡萄。
师:摘了这么多的水果呀,我们怎么把它们拿回家呢?哦!这里有箱子,我们把水果塞在箱子里,用箱子把水果运回家吧!我们一起来塞水果,塞苹果、塞鸭梨、塞橘子……把箱子都塞的满满的,现在我要把水果拿回家了。阿唷阿唷!箱子太重了,我拿不动,怎么办呀?我们想个办法来把它们拿回家吧!
(先做推的动作,引导幼儿一起做做),除了推,我们还可以怎么样呢?(做拉的.动作)下面请小朋友帮忙一起把箱子运回家吧!
师:哎呀,真累呀!让我们坐下来休息一下吧!
二、逐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边观察图片边欣赏故事。
1、出示图1
师:熊妈妈的果园里结满了哪些水果?(说出水果的颜色)
熊妈妈和熊宝宝在干什么?(摘水果)
我们一起跟熊妈妈和熊宝宝来摘水果。(做摘的动作,边摘边说:摘了一个又一个,摘了一个又一个)
2、出示图2
师:熊妈妈和熊宝宝摘了一个又一个,装了满满一车子,熊妈妈在干什么?(拉车,做拉车的动作)熊宝宝在干什么?(推车,做推车的动作。)
3、出示图3
师:看,水果把屋子都怎么样了?(塞的满满的,做塞的动作)熊妈妈和熊宝宝没地方住,只好住在外面了。天黑了,好冷!熊妈妈和熊宝宝冻的睡不着觉,怎么办呢?熊妈妈和熊宝宝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用水果盖间大房子)
4、出示图4
师:我们看看熊妈妈和熊宝宝的水果屋是怎么做的呀?(用西瓜做墙,用苹果做屋顶,用梨和葡萄做门窗。)美丽的水果屋盖好了。
5、出示图5
师:水果屋里的桌子和椅子也是用什么做的?(熊妈妈、熊宝宝和小动物在一起吃水果,真开心。)
三、师幼共同讲述故事。
师:这个故事好听吗?小朋友想不想也来讲一讲这个好听的故事呢?我们看着图片一起来讲一讲这个好听的故事吧!(师幼看图一起讲故事。)
四、结束活动
师:小朋友,我们刚才摘了很多水果,我们有这么多的水果可以干什么呀?(可以以卖水果、可以搭水果屋······)
师:我们真的可以也能搭个水果屋吗?那我们去试试看,好吗?
活动反思:
本节课我准备了课件,让幼儿更直观的“看”这个故事。刚开始时,我用熊宝宝咧嘴笑的图片引出故事人物,幼儿很感兴趣。接着由熊宝宝为什么笑来引出故事的图片,幼儿看的都很认真专注,也能根据教师的问题来说一说,做一做,但是此处幼儿的完整表达还是欠佳,我的问题也并未点到点上,问题对于幼儿来说过于复杂,比较难以回答,下次课时可做适量更改。
本节课我着重教授了“摘、推、拉”这3个动词。当熊宝宝摘水果时、熊宝宝推车子时、熊妈妈拉车子时,我分别要求幼儿来学一学,加深体会这些动词的使用和动感,增加趣味性。但对于这篇故事的趣味性,幼儿不是体会的很深,原因有可能是对于小班孩子完整表达语句的水平还较低,理解能力也有一定的限度,对于为什么要搭水果屋、水果屋搭成后小动物们的喜悦,幼儿表现的兴趣不浓厚,积极性不高。
本节课目标基本达到,但是对于小班的孩子的定位,我还是有些错误,对于完整句子的表达和发散性思维,小班的孩子还是处于一个较弱的阶段,不能在问题中出现过于复杂的话语,动作要更加有趣一些,让幼儿更感兴趣。
小班语言活动谁来了教案篇5
一、活动主题:
情暖冬至,爱在助困
二、活动对象:
所有勤工俭学岗位人员
三、活动时间:
20xx年12月21日晚7点
四、活动地点:
b#204
五、主办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助困办公室
六、活动形式
(一)、励志视频通过播放励志视频,帮助岗位克服自卑心理。
(二)、知识竞答自选题目(励志题目),答对即可获得奖品,答错仍有参与奖。
(三)、演讲现场采访岗位,请各岗位谈谈自己对学院助困工作的看法和宝贵的建议,并邀请优秀岗位代表上台演讲,谈谈工作、学习心得,激励其他岗位在工作和学习上取得进步。
(四)、温情送汤圆邀请所有在场岗位人员共聚食堂,分享汤圆,传达节日祝福和学校的关爱。
七、活动流程:
本活动共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对活动的相关内容进行宣传,并把活动的有关任务下达到各个干事并做好准备工作;后期将于12月21日举行“情暖冬至,爱在助困”活动。
八、经费预算:
布置、宣传费用:200元
汤圆、奖品:600元
总计:800元
小班语言活动谁来了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能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冬至的由来;
2、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领略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3、让学生懂得去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时间,以实际行动减轻父母的负担。
二、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冬至)
2、介绍“冬至”的字源
(1)会意字。甲骨文表示丝绳的终结,是“终”的本字。金文将丝结简化为点;或另加义符日,表示一年时日的终结,当然是冬季了。篆文省去日另加义符,表示年末结冰的季节,以突出冬季。
冬,四时尽也。—《说文》无冬无夏。—《诗·陈风》
(2)最后,最终。
(二)介绍冬至小知识
1、你对冬至有哪些了解?
2、教师介绍冬至相关知识
(1)认识冬至
(2)冬至的起源
(3)冬至为什么吃饺子?
3、了解古代人如何过冬至?(祭祀活动;食的活动;礼的活动;娱的活动)
4、了解冬至食品,北方和南方冬至的不同习俗。
(三)冬至注意事项:(1、注意防寒保暖。2、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烟,不过度劳累。3、保持良好的心境。4、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
(四)交流:每年你和家人是如何过冬至的?你有哪些感受?
(五)作业
1、体验:跟家长学会做馄饨或水饺,感受冬至节的喜庆,增强学生动手的能力。
2、讲述:给弟弟妹妹讲述有关冬至的传说和习俗。
小班语言活动谁来了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在了解小猪野餐的故事情景中,引导幼儿通过相关信息发现、思考和讲述。
2、萌发幼儿初步的分享意识。
3、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4、通过教师大声读,幼儿动情读、参与演,让幼儿感知故事。
活动准备:
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大胆讲述
(一)、了解小猪要去野餐,观察小猪野餐的事物。
1、这是什么地方?(草地、公园)
2、看看草地上有什么呀?
3、看!谁来了?小猪长得怎么样?
4、猜猜小猪到草地上来干什么呢?
5、小猪出来野餐了,什么叫野餐?
6、小猪带来了哪些好吃的东西?(苹果、牛奶、棒棒糖、面包、蛋糕和橙汁)
7、数数看,一共有几样好吃的东西?
二、引导幼儿根据情节思考、猜测
1、来了一位小猪的朋友,朋友有长长的尾巴,是谁呢?(小猴)
2、看到小猴跟它打招呼,“小猴你好”
3、小猴说:“小猪你能给我吃点东西吗”?
4、小猪说:“好啊,你是我的好朋友”
5、小猴子会想吃什么呢?(桃子)为什么?
6、小猴子拿到了桃子怎么说:“谢谢!”
7、喳喳喳,喳喳喳,谁来了?(小鸟飞来了,)
8、小鸟,小鸟我有那么多东西给你吃好吗?
9、小猪想给它吃软软的.、长长的、闻上去香香的的东西,猜猜是什么?(面包)
10、小鸟吃到了面包怎么说:“谢谢!”
11、小猪真高兴,有两个好朋友来和它一起吃。
12、小松鼠来了,它喜欢吃什么?看看什么东西没有了?你们蒙上眼睛(教师拿走橙汁)看看什么东西少了?
13、教师作闻状“好香呀”云朵也飘过来了,小猪想把棒棒糖给它,可是云朵太高了,怎么送呢?(幼儿自由讲)
14、看小猪是用了什么办法?(气球带着棒棒糖送给了云朵)
15、现在小猪还剩下几样东西?
16、为什么小猪的东西越来越少,它却很开心呢?
17、好吃的东西给谁了?给它的好朋友了它觉得很开心。
18、你们平时有没有把好吃的东西送给好朋友吃,你们高兴吗?
小结:好东西和好朋友一起分享是件很开心的事情,以后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东西都可以带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三、教师出示一包食物,与幼儿一起分享
教学反思:
1、活动中基本上都是以听、说为主,如果有操作,能动静交替,更显合理。
2、在第三环节中,经验迁移稍嫌不够,怎样设计让孩子愿意分享的情绪能得到更深刻的体验,需要进一步思考。
3、小结语还不够精炼,最好以儿歌式的语言来进行小结,更易于幼儿理解和掌握。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