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帮助教师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一份详细的教案必然是教师结合实际的教学任务所写的,会写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3年级上数学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3年级上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理解锐角和钝角的概念。掌握利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去判断一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的方法。
2、在活动中充分感知锐角和钝角的大小和初步范围,体验几种常见角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在学习新知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能辨认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
能区分锐角、钝角和直角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板书课题
1、同学们,上学期我们认识了角,角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一个顶点,两条边)。 出示主题图,你能在图中找到角吗?(学生积极上台找)。
2、这些都是角,那我们看,这个角是什么角?(直角)怎么验证呢?(一生上台演示)
二、板书课题
这些还是直角吗?他们不是直角,那叫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王国里的另外两名成员,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
三、学习目标
本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他们并能正确的辨认锐角和钝角。
四、自学指导
本节课我们要分男女两组进行比赛。要达目标,要靠同学们自学,大家有信心吗?
请大家打开书第38页,仔细观察主题图,请你也像图中这样,用三角板的直角量一量、比一比,结合下面的文字,思考: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自学时间3分钟)
五、先学
学生安静自学,教师巡视,监督学生自学。
好,时间到,大家自学好了吗?同桌之间可以小声交流一会儿。
好,下面进行检测题。检测一在书上第39页第二题。请一男一女两名学生代表板演。
六、后教
好,同学们,请大家看黑板,你们同意上面同学的'观点吗?不同意可以上台改。
没有意见了吗?好,我们看,2号角为什么是锐角呢?(因为它比直角小)谁能验证?(用三角板的直角比一比,将三角板上直角的顶点和顶点对齐,其中的一条边对齐,看另一条边是在直角的里面,所以是锐角)。为什么6号角是钝角?(比直角大,用直角的顶点和角的顶点对齐,一条边对齐,另一条边在直角的外面)。教师适时板书。
小结:现在,谁来说说什么是锐角,什么是钝角?(锐角比直角小,锐角比直角大)。请你给他们排排队。
检测二:生活中到处都有这些角,你能找到吗?
还有哪里有这样的角呢?(自由说一说)
在我们的游乐园中,也有很多的角,请同学来找一找。(找出几处明显的角)
做角:我们已经认识了角,那么,请你用你手中的工具,来做一个角吧。说一说自己做的是什么角。
现在我来说,你来做。教师说角的名称,学生比赛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总结:今天你的收获是什么?(自由说)
七、当堂作业
我们就来将今天新认识的两位朋友画下来。先说说画角应该注意什么?(边画直,要先点顶点等等)。学生独自完成。
3年级上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最后一节的内容:有趣的测量(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要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求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学情分析:
本班级学生,大部分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部分男生活泼好动,爱思考。对于探索数学问题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等。对于本单元的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得比较扎实。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芒果、石头、水瓶的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渗透转化的思想。
2、握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并能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践与探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排水法”和“溢出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魔方、芒果、圆柱体量杯、长方体水槽、石块、苹果醋若干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同学们,周末老师在整理房间的时候,从柜子里发现了一个魔方,我特别喜欢。
从数学的角度来讲,魔方是一个什么样的物体?(正方体)
怎样求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呢?(板书:v正=a3)
它的棱长是10cm,体积是多少呢?(1000cm3)
2、除了正方体,你还会求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板书:v长=abh)
3、像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都能够直接通过公式求出它们的体积,这样的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规则物体”。(板书:规则物体)
4、现在请同学们再观察老师手中的魔方,它还是正方体吗?(旋转一下)那它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呢?
像这样,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说出具体形状的一类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称它们为“不规则物体”。(板书:不)
5、现在这个魔方的体积是多少呢?(还是1000cm3)你是怎么想的?(板书:转化)
?设计意图:我用正方体魔方引入,把本节课主要用到的数学思想渗透给学生,为后面的实验做铺垫,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魔方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物体。再看,现在老师手中拿的这个芒果也是一个不规则的物体,我们能直接把它转化成规则的物体吗?
那它的体积是多少,又该怎样求呢?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有趣的测量,共同来研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二、新授
(一)测量芒果的体积
1、你想怎样测这个芒果的体积呢?(学生汇报)
2、桌面上,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两种测量工具:量杯和一个长方体容器。
你认为选择哪一种测量工具,能够很快地求出芒果的体积?为什么?(选择量杯,因为它有刻度)
3、这样做确实能比较快的求出芒果的体积,你来看(ppt演示)
量杯中装有一部分水,正好是300ml,这300ml指的是什么?(水的体积)
仔细观察,将芒果放入水中后,水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水面会上升呢?那么,现在的400ml指的是什么?(水和芒果的体积)
现在,你知道芒果的体积是多少吗?
100是芒果的体积,它也是什么的体积?(上升的水的体积)
4、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借助量杯完成了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了什么呢?(将芒果的体积转化成了上升的水的体积,也可以说是将不规则的芒果转化成了规则的圆柱体)
5、像刚才这样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排水法”。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实验:用量杯和水试一试、测一测芒果的体积。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观察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初步的明白应用转化的思想,可以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上升部分的水的体积,也就是测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基本方法。】
(二)测量石头的体积
1、现在老师也想进行一次测量,我想测的是这块石头的体积。
我应该选择什么工具来测量呢?为什么?(选择长方体容器,因为石头太大了)
2、用这个长方体容器怎样求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呢?在小组内和你的同伴说一说。(讨论后,学生汇报)
3、在测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强调:要从里面测量)
出示数据:长25cm,宽18cm,水面高度8cm。慢慢将石头放入水中,观察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这样放行不行(竖着)?为什么?(石头没有完全浸入水中)
石头已经完全浸入水中,此时水面的高度是10cm
4、你能根据屏幕上显示的数据计算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吗?(学生动笔计算)
5、刚才,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测得了这块石头的体积。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又完成了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了什么?(将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上升的水的体积,也可以说是将不规则的石头转化成了规则的长方体)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第一个实验的基础,教师调换实验用品进行第二个实验,把量杯换为长方体容器来进一步探索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有了第一个实验的基础,会很容易的探索出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可计算的长方体的体积,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适时强调,测量时要把石头完全浸入水中,才能应用转化的思想求体积。】
6、你还有其他的方法能够测量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吗?(出示“溢出法”和“排水法”的逆运用)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其他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
7、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大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就曾经用过刚才同学们说到的方法帮助国王解决了一个难题,出示“数学万花筒”,学生读。
(三)测量苹果醋瓶的体积
1、现在你们想不想亲自测量一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机会就在眼前,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一瓶苹果醋。在大家动手之前,请你先猜猜看“这个瓶子的体积是多少?(净含量:260ml)
2、现在就动手来验证一下吧。将记录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中。
?设计意图: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中“做”比“知道”更重要。数学活动课要把握好实践活动的时机,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设计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发挥;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动手。】
3、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又完成了一次转化,谁能来说一说?
(四)总结
通过这几次的实验,我们发现:不管是“排水法”还是“溢出法”,实际上都是在完成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什么呢?(将不规则物体转化成规则物体)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转化”思想的实质。】
三、质疑
看书 页,对于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
四、课堂练习
(一)填空
1、一个量杯水面刻度200ml,放入一个零件后,量杯水面刻度450ml,这个零件的体积是( )。
2、一个长方体容器装满水,底面长8dm,宽5dm,高3dm,放入一个不规则物体后,溢出30升的水,这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 )。
3、一个长方体容器,从里面量长3分米,宽2分米,高5分米,里面装有水,水深3分米,如果把一块小长方体放入水中,小长方体的长是10厘米,宽8厘米,高5厘米,上升的水的体积是( )。
?练习目的:强化“转化”思想的实质。】
(二)解决问题
第一组
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4dm,宽2dm,放入一个石块后水面上升了0.5dm,这个石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个正方体的容器,棱长20厘米,现装有深度为5厘米的水。在放入一个物体后,水面上升到8厘米,放入物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练习目的:通过对比练习,由直观到抽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效益。】
第二组
1、一个长方体容器,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将一块铁块放入容器中,装满水,再将铁块取出,这时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是6厘米,这块铁块的体积有多大?★★
2、一个正方体容器装满水,当放入一个长方体后,容器中溢出了48升水,已知长方体长8分米,宽2分米,求高是多少厘米。★★★
3、一个棱长为15厘米的正方体容器内水深8厘米,浸入一个不规则的钢块后,水面上升到距容器口3厘米处,这个钢块的体积是多少? ★★★★★
?练习目的: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全过程,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五、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汇报)
2、生活中有许多不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把它们转化成规则的物体来计算出体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往往需要我们用一种变通的方法去思考。
3、拓展练习:那么,你能想办法测出一粒黄豆的体积吗?(学生汇报)
一粒黄豆非常小,把它放入水中,我们很难看出水面的升高情况,也就很难算出它的体积。我们可以先测量出一定数量的黄豆的体积,再除以黄豆的数量,就能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了。
板书设计:
转化
有趣的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规则物体的体积
v正=a3 芒果的体积 上升的水的体积
v长=abh 石头 下降
瓶子 溢出
3年级上数学教案篇3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逐步制定统一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2、学情分析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现实情境,增加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让其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验创建数对的过程,掌握数对的书写形式,会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观察者角度的理解,方格线上和方格中位置描述的异同理解。
4、教学过程
4.1教学过程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用数对确定位置
一、探讨描述位置两要素
师:今天,谢老师的好朋友带来一份神奇的礼物。有请x先生
第一关:找地鼠
师:请描述小地鼠的位置。
师:还能怎么说?
生:从右往左数第2个。
师:这只地鼠的位置呢?
生:从上往下数第3个,从下往上数第2个。
师:看来,描述一条线上的位置,我们只需要一个数。
师:(平面上的一个地鼠)现在还能用一个数字来描述位置吗?不能。为什么?
师:我们全班来玩一个小游戏,请一位同学上台背对屏幕,其他同学描述地鼠的位置帮助他猜?
师:你来说,谁有不同的说法,还有吗?
师:看来同学们都认为,描述平面上某个位置需要两个数,这个发现很重要。
师:(面向猜的同学)听了这么多说法,能猜到位置吗?
师:你是怎样猜的'?大家分析分析他为什么会猜错?(描述位置的方向不一样)怎样让你的描述更加准确些。(说清楚方向:从左往右数第2排,从下往上数第3个)(板书说法)
师:经过不断完善,终于能消除误解,并赢取第一块拼图。听(x先生录音)
二、从列和行引出数对确定位置
师:在第一关,我们发现由于每人所定规则不同,导致描述方法不一致,甚至有可能会出错。这时,我们就需要统一规定。
师:(我们进入第二关,确定你的位置)从游戏回到教室里,像同学们的座位有的竖着排,有的横着排,数学中统一规定,像这样的竖排,我们称作列(板书:列),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请第一列同学起立。你是怎样数的?有道理。这位同学,我看出了你的犹豫,有什么想说的?
师: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真了不起。两个第一列!这个时候又需要规定,列要站在观察者的角度从左往右数,教室里的观察者就是(老师),那你们就是被观察者。站在我的角度从左往右请第一列同学起来,第二列,第三列,原来你们是第6列。请记住自己是第几列了。
师:竖排是列。像这样的横排,我们称作行(板书: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手势从前向后点),第一行同学在哪?第二行,第三行……同样,记住自己是第几行。
师:列和行的观察方向已经确定了,请用列和行表示自己的位置。写在草稿纸上。你的位置是、你的位置是、你的位置是。都很准确。
师:回到大屏幕,当教室中的座位画在图上就成了这样。面对这幅图,谁是观察者?站在我们的角度,从左往右数第一列在哪里?第二列,接着……
师:教室中行是从前往后数,到了这幅图上就变成了从下往上数了。第一行在哪?第二行……张亮的位置是?还可以怎么说。
师:发现张亮的位置在从左往右第2列,从下往上数第3行的交点处。图上,还有两位同学的位置,谁来说。同意吗?看来,大家用列和行描述位置的已经比较熟练了。
师:把座位图变化一下,用图形代替了桌子,还能描述张亮的位置吗?(能)来个小考验把,能快速记下包括张亮在内的四个位置吗?拿出草稿纸,准备。怎么了?(太快了)想想有没有快速记录的方法,再来一次?准备。这次好些了。以张亮的位置为例,谁来说说你的好方法。(2 3)什么意思?(2表示第2列,3表示第3行)还可以怎么说(3 2)。这个想法很好,更加简洁了。
师:这些都是张亮位置的描述方法,你喜欢哪一种?
(1、列和行的方法,很具体但数学应该追求简洁明了,2、两个数字的方法,很简洁但容易误解。)都有道理,但是数学家还是选了其中的一种方法来描述位置。你觉得是那种?(手势上下移动)这种。
师:数学家也发现了漏洞,怎么办呢?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来了个规定:以后凡是用两个数表示位置时,都先说列(板书),再说行。中间用逗号隔开,再用括号把他们括起来,最后给它取个名字,叫做数对,而今天我们就重点研究用数对确定位置。(板书课题)
师:所以张亮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指板书对的)读作数对(2,3)。
师:剩下的三个位置也用数对表示吧。写在草稿纸上。
师:四个数对中有两个比较特别,谁来说?
师:归纳的真准确,(3,4)不能表示赵雪的位置(4,3)也不能能表示王艳的位置。我们说一个数对只能确定一个位置,也就是说数对和位置一一对应。以后,一看到这样表示的形式,就知道是数对,是用来确定位置的。这也是数学符号的独特性。
师:回到同学中间(指向同学)请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你的位置是、你的位置是、和张亮同一个位置的是谁?(课件强调张亮)。
师:你是怎样判断的?
师:其实,从图上到教室里,观察者角度转变了,同学们还能灵活的用数对来确定位置,非常棒。听。(x先生评价)
三、点子图中的位置表示
师:祝贺大家,回到大屏幕,座位图再次发生变化,变成了(用点)来表示位置,再把这些点用线连起来,形成了一个方格图,规范的方格图会多出这样一列和一行(课件强调),我们把它们叫做起始列和起始行,他们的交点我们用0来表示,称作起始点。从起始点开始,我们可以数出列数和行数。在这里你还能确定张亮的位置吗?数对(2,3)。
师:x先生又有话说:(第三关找场馆。)这是动物园的平面图,我们一起来看看。大门的位置是(数对(3,0))什么意思?
师:图上的四个场馆,能用数对表示他们的位置吗?第二题呢?翻开书第20页,直接写在图上。
师:老师也有感兴趣的场馆,先给个提示(,4)能确定是哪个场馆吗?为什么?)能确定的只是(在第4行上)。换个提示,这个场馆在(1,)上,可能是哪些场馆。老师感兴趣的场馆其实就是(大象馆)。也就是第4行和第1列的交点处。
师:再次请出x先生:第四关摆放花盆(课件出示第四关)确定花盆的位置需要知道什么?(确定行列)
师:随意指两个位置提问。(单击课件)这四盆草围成一个长方形,能找出这四盆小草的位置吗?x表示几,y表示几。请拿出练习纸,用圆圈表示4盆小草的位置。
师:根据已知数对可以很快确定三个点的位置,根据长方形的特性找到第四个点的位置。同学们都做对了吗?掌声送给自己。
四,数对的日常运用
师:数对的运用的确广泛。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会用到数对呢?像同学们说到的电影票、围棋棋盘等等。
国际象棋棋盘上也有行和列,这是白王,它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g,2)
这是南昌的经纬图,南昌位置可以用数对(116,25)来表示,在这里116表示的是?29表示的是?(经度和纬度)
师:学到这里我不禁想问:这么简单准确的数对又是谁发明的呢?数对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百度:笛卡尔和蜘蛛
五、拓展总结。
师:同学们我们还差一块拼图了,听听x先生带来了什么问题:第五关:确定位置,需要几个数?)
生:需要两个数。
师:什么情况下用两个数?(平面上的位置)(课件出图)一个数不行吗?(课件出示打地鼠图片)行。
师:什么情况下我们用一个数就能确定位置?(直线上的)。
师:直线上的点用一个数字确定位置,平面上的点用数对确定位置,那有没有用三个数确定位置的可能?(出现省略号)这个就留到以后学习了。
师:听听x先生对大家的最终评价吧。
师:其实,老师给大家带来的神奇的礼物就是一句话?齐读。学好数学将会是一个让你终生受益的财富。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3年级上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把若干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教学重点:
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2、出示15÷3=5,并说说所表示的意思。
二、探究新知
1、出示10根小棒
(1)如果这10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2)学生动手分,并完整的'说说10除以2等于5的含义。
(10除以2等于5表示10里面有5个2.)
2、分组操作,进行记录。
(1)如果这10根小棒,每3根一份,可以怎样分?
学生动手操作,师指名说自己分小棒的过程、结果。
(10根小棒,每3根一份,可以分成3份,剩余1根。)
(2)如果每3根一份,最后把10根都分完了吗?剩下的1根为什么不继续分下去呢?
比一比:同样是10根小棒,如果每人2根或3根,分得结果有什么不同?
(3)如果把这10根小棒,每份4根、5根或6根,可以怎样分?
3、汇报:
(1)指名汇报,同时将表格填写完整。
(2)通过自己动手分一分,你觉得根据最后得到的结果不同,可以分成几种情况?那几种?
4、交流:
(1)根据分得的结果,可以分为正好分完的和分后有剩余的两种情况,像这种正好分完的,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生独立列式,指名回答,并说说算式表示的含义。)
(2)像这几种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仍然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如:把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分给了几人,还剩几根?(生答)
问:按要求怎样列式(板书:10÷3),
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10和3分别表示什么?
最后可以分给几人?也就说明10里面最多有几个3?有没有全部分完?还剩多少?(板书:……1(根))
说明:没有分完的,在商的后面写上6个点,再把剩下的数写上。这个数叫余数。它的单位名称和总数一样。(板书:10除以3等于3余1.)(3)生齐读算式,指名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余数又表示什么?(余数表示在平均分时,如果分到一定的程度,剩下的已经不够再分一份时剩下的。)
5、揭题:像这样的算式我们叫做有余数的除法,也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结:在平均分时,如果分到一定的程度,剩下的已经不够再分一份时,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
二、教学列1
1、出示列1(1)
用算式表示,再说说算式的含义。
2、出示列1(2)
用算式表示,说说算式的含义,并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三、巩固练习:课本60页的“做一做”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
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各表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这是一道开放题,三种装法,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根据自己的选择,圈一圈,然后填空,教师指名回答。
2、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2题。
出示题目14只小鸭,每( )只一份,有( )份,还剩()只。
14÷□= □(份)…… □(只)
14只小鸭,平均分成()份,每份有()只,还剩()只
14÷□= □(只)…… □(只)
学生独立思考,用小棒代替鸭子分一分,看看每份能分多少,是否有剩余。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正好分完的 分后有剩余的
10÷2=5(份) 10÷3=3(份)……1(根)
6÷2=3(盘) 7÷2=3(盘)……1(个)
3年级上数学教案篇5
活动过程:
一、尝试按自己的意愿分一分
1、你知道送奶工是干什么的吗?对,今天,我们就要当送奶工,给小动物们送牛奶,好吗?
2、(出示牛奶)瞧,这里有这么多的牛奶,他们有什么不一样?
3、这么多牛奶混在一起,送起来可真不方便,把他们分在两个盒子里吧,怎么分比较好呢?
4、老师给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奶箱,你把牛奶分在两个格子里好吗?
二、学习按物体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
1、检验,提问:你刚才是怎么分的?把什么样的放在一起?
2、刚才我们都分得很对,现在我们再来分一次,这次,老师有个要求,你要分的和上一次不一样
3、幼儿再次操作
4、检验,提问:你第一次是按什么分的,第二次是按什么分的?
三、根据物体的二维特征分类
1、牛奶分好了,小动物们都期待着我们送牛奶给他们呢!有些谁在等我们呢?
2、熊猫喜欢什么样的牛奶呢?(根据标志说出小动物喜欢的类型)
3、谁来试试看,把自己的牛奶送给小动物?(请个别幼儿示范)
4、那我们一起来给小动物们送牛奶把!
四、在给图片分类的基础上,学习给图形进行分类
1、我们的任务完成了吗?不对,还差一点点,我们的奶箱还没有放好呢!奶箱可不能随便放的,瞧,我们的奶箱上都有一个标志,你和旁边的小朋友比比看,你们的标志有什么不一样呢?(大小、颜色、形状)
2、不同的奶箱要送回不同的家里,这是谁的家?(蓝色圆形、蓝色三角形、绿色圆形、绿色三角形)
3、幼儿依次送图形盒子回家。
五、今天的任务完成啦,你们都是很棒的送奶工!
活动目标:1、通过操作,尝试按物体的颜色、大小、外形等不同特征,进行从一维到二维、从图片到图形的分类。2、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学数学的快乐
活动准备:1、大小颜色形状不同的牛奶瓶若干2、大篮子4个,分类用盒子子人手一个3、动物头像4个4、大小颜色形状不同的图形若干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